大豆立枯病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幼苗发病,主根和靠地面的茎基部形成红褐色略显凹陷的病斑,局部隘缩,皮层开裂呈溃疡状。严重时包围全茎,使基部变褐、缢缩,幼苗折倒死亡。轻病株仍能缓慢生长,但植株矮小,地上部矮黄。 大豆立枯病发病条件: 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形态。 ①菌丝初无色,后呈褐色,分枝近直角,在分枝处稍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隔膜,菌丝宽12-14m。老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 ②菌核近球形或无定形,菌核内外均为褐色,表面粗糙,不规则形。 (2)特性。病菌在7-38℃均能生长,以25-29℃适,27℃下生长迅速,4天开始形成菌核,低于11℃或高于37℃则生长缓慢,不形成菌核。酸碱度pH3.4-9.2均能发育,以pH6.8适。 (3)寄主。油菜、白菜、马铃薯、棉花、红麻、黄麻、甜菜、烟草、大豆、花生、茄子等160余种植物。 大豆立枯病传播途径: (1)菌源。病原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和菌核在病残体上越冬,并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成为第2年初侵染菌源。 (2)传播。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长出菌丝继续为害大豆。后病部长出菌丝继续向四周扩展。此外该病还可通过风雨、灌溉水、肥料或种子传播蔓延。 大豆立枯病发生规律: (1)环境因素。当苗期低温多雨,低洼积水,发病重;高温高湿、光照不足也易发病。 (2)栽培因素:与其他寄主作物重茬发病重。土质黏重,苗龄过长,田间排水不畅也是加重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大豆立枯病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播种前用种子重量的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0.3%的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2)农业防治:与非寄主作物轮作3年以上;合理密植,勤中耕除草,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收获后及时田间遗留的病株残体,并深翻土地,将散落于地表的菌核及病株残体深埋土里,可减少菌源,减轻下年发病;冬灌可防止春灌造成土壤过湿,提高地温,有利出苗,减少立枯病的发生。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13:51 , Processed in 0.76351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