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干腐病是玉米重要病害之一,被有些省市列为检疫对象。东北发生重,江苏、安徽、四川、广东、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浙江等省都有发生。 玉米干腐病为害症状 玉米地上部均可发病,但茎秆和果穗受害重。茎秆、叶鞘染病多在近基部的4~5节或近果穗的茎秆产生褐色或紫褐色至黑色大型病斑,后变为灰白色。叶鞘和茎秆之间常存有白色菌丝,严重时茎秆折断,病部长出很多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叶片染病多在叶片背面形成长条斑,长5cm,宽1~2cm,一般不生小黑点。果穗染病多表现早熟、僵化变轻。剥开苞叶可见果穗下部或全穗籽粒皱缩,苞叶和果穗间、粒行间常生有紧密的灰白色菌丝体。病果穗变轻易折断。严重的籽粒基部或全粒均有少量白色菌丝体,散生很多小黑点。纵剖穗轴,穗轴内侧、护颖上也生小黑粒点,这些症状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症。Diplodiafrumenti引起的干腐病症状与D.zeae和D.macrospora引起的干腐病区别:前者在籽粒、穗轴上均产生暗褐色菌丝体,严重时整个果穗变成黑色,籽粒内充满变黑的组织和菌丝体,其中还埋生黑色分生孢子器,同时茎秆的髓部也变黑,果穗基部易受害。茎秆受害则以下部的节和节间发生较多,后期病部纵裂,分生孢子器突出。 玉米干腐病形态特征 Stenocarpellmaydis(Berk)Sutton称玉米狭壳柱孢和macrospora(Earle)Sutton称大孢狭壳柱孢及DiplodiafrumentiEll.etEv.称干腐色二孢,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干腐色二孢菌的有性态为PbsalosporazeicolaEll.etEv.称玉米囊孢壳。玉米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150~300um,产孢细胞10~20×2~3(um);分生孢子隔膜0~2个,大小15~34×5~8(um)。大孢狭壳柱孢菌分生孢子器直径200~300um,产孢细胞8~15×3~4(um);分生孢子0~3个分隔,大小44~82×7.5~11.5(um),着生于玉米茎秆、种子及叶片上。干腐色二孢子囊壳黑褐色,子囊孢子8个排成双行,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20~23×8~9(um)。 玉米干腐病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组织和种子上越冬。翌春遇雨水,分生孢子器吸水膨胀,释放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 玉米干腐病发病条件 玉米生长前期遇有高温干旱,气温28~30℃,雌穗吐丝后半个月内遇有多雨天气利其发病。 玉米干腐病防治方法 (1)列入检疫对象的地区及无病区要加强检疫,防止该病传入。 (2)病区要建立无病留种田,供应无病种子。 (3)重病区应实行大面积轮作,不连作。 (4)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以减少菌源。 (5)药剂防治 ①播前用200倍福尔马林浸种1小时或用50%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倍液浸种24小时后,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 ②抽穗期发病初喷洒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7~10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