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春日里小麦在田间一步步萌发,出苗,拔节,抽穗……但是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会发生一些病害,比如小麦锈病。下面就具体了解下小麦锈病的症状以及小麦锈病该如何防治,出现了下面所述的症状,小麦就是生病了。 小麦锈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3种,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重的一类病害。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侵染小麦。秆锈病小麦变种除侵染小麦外,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 小麦锈病的发生条件 小麦锈病发生的早晚和轻重,主要取决于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的综合作用。 1、寄主 小麦品种不同,感病性也有差异。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引起锈病流行的基本因素。一个小麦品种对一个地区的锈菌生理小种具有抗性,对其他地区生理小种不一定有抗性。此外,由于病菌的变异还会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往往引起抗病品种抗病能力衰退或消失。 2、菌源 菌源量大,致病力强,是锈病发生流行的先决条件。小麦锈病是专化性很强的专化寄生菌,同一种锈菌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小种。而这些小种致病性常发生变化,产生新的小种,造成原抗病品种抗性“丧失”。 3、环境条件 湿度:三种锈菌,必须在叶面有水滴,水膜或空气湿度饱和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侵入寄主,因此耕种帮建议结露,降雾,下雨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温度:三种锈病的发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条锈病适合温度9-16℃ ,叶锈病为15-22℃ ,秆锈病为18-25℃,因此耕种帮建议一般条锈病在春季发病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迟。 症状与诊断 小麦条锈病 发病部位主要是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也可发病。初期在病部出现褪绿斑点,以后形成鲜黄色的粉疱,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长椭圆形,与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后期长出黑色、狭长形、埋伏于表皮下的条状疱斑,即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 发病初期出现褪绿斑,以后出现红褐色粉疱(夏孢子堆)。夏孢子堆较小,橙褐色,在叶片上不规则散生。后期在叶背面和茎秆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其有依麦秆纵向排列的趋向。 小麦秆锈病 为害部位以茎秆和叶鞘为主,也为害叶片和穗部。夏孢子堆较大,长椭圆形至狭长形,红褐色,不规则散生,常全成大斑,孢子椎周围表皮撒裂翻起,夏孢子可穿透叶片。后期病部长出黑色椭圆形至狭长形、散生、突破表皮、呈粉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病症状可根据其夏孢子堆和各孢子堆的形状、大小、颜色着生部位和排列来区分。 三种锈病症状区别:小麦发生锈病后,体内养分被吸收,叶绿素被破坏,大量孢子堆突破麦叶、麦秆表皮,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为黄色以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小麦锈病的防治方法 (1)选择抗性品种。根据各地条件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尽可能选择能抗多种生理小种,既具有成株抗性,又有苗期抗性的品种。在当地比较抗病的小麦品种,种植数年以后,不易感病的锈病生理品种逐步退位,而易感病的锈病生理品种逐步产生,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为害加重,使小麦抗病性丧失,成为感病品种。还要建立种子田,防止抗绣良种混杂和丧失抗性。在推广抗病良种时,要做好品种合理布局,防止品种单一化。 (2)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在冬小麦越冬前,返青时,要随时检查病情,发现病叶和发病中心,应彻底铲除,以防传播蔓延。及时灌水和排水。合理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在分蘖到拔节期追施草木灰、钾肥,在拔节到抽穗期喷施磷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避免偏施氮肥和过晚施肥,以防止造成贪青晚熟,加重锈病为害。麦收后及时深翻,消灭麦田中自生麦苗。以减少越夏菌源。 (3)拌种防治。拌种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拌种,压低越冬菌源量,减少自身传播,种子带菌。 (4)药剂防治。小麦返青拔节后如雨水较多,田间又有病害发生,则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常用药剂: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氟环唑等。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持效期更长、安全性更好。 春耕进行时,农作物在春季也是长势旺盛的时候,了解了小麦锈病的症状,做好小麦作物防治,减少病害发生,提高小麦作物抗病能力,增加作物产量,从而获得一个大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