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作为很好的节水方式,当前在我国许多玉米种植区已经大面积普及,但是很多农民朋友对滴灌设施的使用水平仍然是参差不齐。在实际的玉米生产中,滴灌设施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节水、节肥的作用。 一、因地制宜的选对品种 品种对于产量影响较大,不管是种植户还是经销商,选对了好多品种,玉米的栽培就成功了一半。选品种不仅要看产量,更要看天、看地、看人。选品种看产量没有错,如果其它条件不适宜,再高的产量也和你没有关系,只是一个数字。土壤的肥力、田块的地理位置、环境因素等都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耕种帮建议在选择品种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看天(积温和生育期):看天,主要是看气候和品种的积温,其实玉米品种的积温和生育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定要了解当地的积温是否满足品种的要求。 看地(土壤肥力、田块位置):看土壤的肥力情况,如果土地肥沃,可以选择高杆、大瓣、高产的品种;如果土壤比较贫瘠,建议选择矮杆、细杆的品种,产量反而要比大瓣的产量要高。 看人(勤人和“懒人”):人有勤人和“懒人”之分,这里说的“懒人”也许不是真的懒,是没有更多的时间照料播种后的玉米,那么在品种的选择上就要选择管理相对宽松的品种。 总之,在选择品种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选择自己熟悉的品种、选择信任的种子经销商,换品种前先试种,不要盲目的追求便宜。 二、重视平整土地,警惕地不平导致的除草剂富集 地不平有一个很明显的坏处,就是导致除草剂富集,特别是砂质土壤。我们老百姓都有经验,一块地的洼地处长势总是不好,这里面可能有别的原因,但是有一个原因要重视,那就是除草剂富集。为什么会出现除草剂富集?主要原因有两点: (1)、除草剂的用量超标 以玉米上常用的除草剂莠去津为例。在不同的土壤上它的推荐用量是不一样的,40%的莠去津在1%有机质的沙壤土每亩推荐用量是150~200克,在高有机质如2%的有机质土壤中每亩推荐的用量是200~250克。不同有机质含量土壤的推荐用量不一样,但是很多农民朋友还是按照高有机质土壤的用量去使用,虽然杂草被杀死,但是造成潜在的药害问题。 (2)、低洼处容易出现除草剂药害 除草剂是很容易随水流动,如果田地里有一块低洼地,在下雨或者滴灌滴的太多的时候,过多的雨水就会把高出的除草剂冲洗到低处,导致低洼处出现除草剂药害。 如何防止出现除草剂富集? 首先,在整地时一定要重视平整土地,把低洼的地方填平,防止药害随水富集;其次,在砂地有机质含量低的地块,减少除草剂的用量,具体可根据当地土壤情况做适当调整。 三、在种植之前对土壤进行检测 在种植玉米之前,要给土地要做一个快速的体检,要了解土地的基本特性,同一种植户不同的田块,养分含量存在千差万别,在施肥时也就要有针对性的存在差异性。因此耕种帮建议有条件的种植户,一定要对自己的土地做普查,尤其是进行承包别人土地种植的,有几个指标一定是要进行检测的。 酸碱度:是否有碱害和酸害? 盐度:是否会产生盐害? 养分含量:氮、磷、钾的养分含量各是多少?土壤中养分的含量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多年的耕作会有所改变,养分对产量和抗倒伏及抗病性都会有重要影响。 四、滴灌玉米底肥的选择技巧 玉米地常用也是普遍的底肥就是磷酸二铵。在如何选择底肥之前,应该给农民朋友普及一个知识点,那就是肥料有酸性肥料和碱性肥料的区分,磷酸二铵是碱性肥料,它的PH值是非常高的,一般市面上的磷酸二铵的pH值在8.5左右;肥料有酸碱性之分,土壤也有酸碱性之分,我国西北地区以碱性土为主,南方地区以酸性为主。磷酸二铵在碱性土壤中会产生氨挥发,氨挥发轻则会产生肥料的浪费,重则会出现烧苗现象。另外,由于北方地区的灌溉水也以碱性为主,并且水里面的钙镁离子含量比较高,施用磷酸二铵还会出现磷失效,因此耕种帮建议在北方,磷酸二铵并不适合做玉米的底肥。那么在北方用什么底肥比较适合?选用磷酸一铵或酸性复合肥也是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基于测土配方后选择掺混肥,在选择用磷酸一铵作为底肥的时候,要注意额外增加氮肥。 五、做好防风措施 在实际生产中,要做好防风措施,预防风掀地膜和滴灌管。首先,在实际的种植管理中,要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避开迎风播种。如果在播种期间有大风来临,等风过后再进行播种。其次,如果已经播种,尽快安装好滴灌管,进行少量滴水,把地膜打湿,将地膜和土壤通过水分粘在一起,地膜不容易被风吹起。 六、了解尿素的特性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追肥是必不可少的。追肥中我们使用较多的是尿素。尿素是很好的氮肥,但是早春地温尿素不好使,早春前三水有施肥习惯的农民朋友不建议使用尿素。许多农民朋友尿素用了一辈子,但或许你并不真正了解尿素是怎么发挥作用的,尿素发挥作用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人靠嘴巴吃饭,作物靠根系吸收养分,不同的作物,根系形态各异,但是所有的根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根系只能吸收离子态的养分,所有的肥料只有变成离子态才能被根系吸收。而尿素溶解在水中后是分子形式,不能马上变为离子态,尿素在水中通过水和脲酶的作用下首先会转化为碳铵,而碳铵才能变成离子态,才能被作物吸收。 因此耕种帮建议关键点在于尿素如何才能转换为碳铵,影响尿素转换为碳铵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有脲酶;第二个条件是温度。 脲酶对尿素转化的的影响:脲酶是土壤微生物的分泌物。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脲酶活性越高。但在我们的玉米滴灌种植区,可以说土壤的有机质是越来越低,很多地方都是砂土地,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脲酶的数量非常少,活性也很低。 温度对尿素转化的影响:尿素在10℃的温度下,要经过7~12天的时间才能转化为碳铵,在20℃的条件下,要经过4~5天才能转化为碳铵,在30℃的条件下,2~3天就可以完全转化为碳铵。温度越高,转化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而早春的地温是比较低的,不仅地温低,水温更低,在这样低的温度条件下,尿素是很难转化为离子态的。 基于以上这两个原因,不建议农民朋友在早春的时候使用尿素作为追肥。早春的时候建议农民朋友使用硫铵或者碳铵,利用率都要强于尿素,由于他们溶解后就是离子态,更容易被玉米的根系吸收。但是在使用硫铵和碳铵追肥时,用量要稍微增加一些,因为它们的氮含量相对于尿素要低。 七、重视做好前三水的施肥 玉米要想获得高产,一定要做好四齐:苗齐、株齐、穗齐、棒齐。在这四齐中,核心的就是苗齐,如果苗不齐,后面的三点就无从谈起,而要做好苗齐、苗壮,前三水很重要。很多农民朋友认为前期已经施了底肥,不缺肥,另外种子可以提供的养分足够玉米苗齐的生长发育,因此前三水不施肥,这是一个误区。前三水是达到苗齐、苗壮的好时机,很多农民朋友把这个机会白白浪费了。 苗期缺肥导致的玉米叶片发紫 在苗期我们常常会看到发紫的玉米叶片,这就是因为苗期低温导致的根系吸收障碍表现出的磷元素缺乏。而且在苗期,根系的数量和长度都不够,抛开根系,会看到土壤中的底肥还没有被溶解和吸收,因此耕种帮建议即使在前期底肥施的很足,植株也会出现缺素症状。所以,一定要重视苗期的施肥,抓住前三水的机会,来齐苗和壮苗。在苗期施肥很多农民朋友担心的就是蹲苗和炼苗,可以通过延长浇水和施肥时间来解决这一矛盾。 前三水齐苗、状根的施肥建议: 适当降低底肥的用量:适当降低底肥的用量,建议降低到三分之一,把节省的肥料用在前三水上。 选择恰当的肥料追肥:建议选择水溶性一铵、硫铵,如果有条件可以补充一些锌肥、氨基酸和腐殖酸类肥料;或者水溶性复合肥加一些氨基酸和腐殖酸;也可以选择液体配方肥,由于液体配方肥即含有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还含有氨基酸、黄腐酸和微生物菌剂,是真正的全营养套餐。 八、根据土壤调节滴灌管的小行距 滴灌在不同土壤中滴出来的水是不同形态的。在砂质土壤中,水分的分布较窄而且深;在粘质土壤中,水分的分布接近圆球形。在实际的玉米种植中,我们很多大行距都是80~90厘米,小行距40厘米左右,如果土壤比较黏、比较好,水分能够渗透到两边的根系,但如果是砂土,有的根系就吸收不到养分,水分和肥料的利用率就会下降。 因此耕种帮建议对于不同的土壤,应该适当调整行距,对于砂土地而言,在播种时要调整播种机的行距,将窄行行距缩短到25~30厘米,这样更有利于根系对水肥的吸收。 九、重视肥料的淋洗 在后几期的施肥中,很多农民朋友的用肥量很大,甚至达到了一亩地30斤的用量,按照玉米养分吸收的规律,如果施肥合理,10斤就足够了,完全没有必要施用这么多的肥料。为什么要施这么多的肥料?就是因为我们的肥料利用率太低,尤其是在滴灌区,肥料的淋洗现象很普遍。 旁通施肥灌导致的肥料淋洗 肥料要想被玉米根系有效吸收,首先要保证施入的肥料在根系的有效吸收范围之内。而许多农民朋友在滴完肥水之后,有大量的时间在滴清水,导致大量的肥料随水下渗,远离根系的有效吸收范围,进而导致肥料形成大量的浪费。 在实际玉米种植的施肥管理中,一定要防止肥料的淋洗。首先,要调整施肥时间,防止过量灌溉,前期先滴水,在滴肥,然后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冲洗滴管,其次,改进施肥机器,如不用旁通施肥灌施肥,而改用自动施肥机施肥;再次要检测施肥位置,保证施入的肥料在玉米的有效吸收范围之内,而不是淋洗到根系吸收的范围之外。 十、尽量保证滴灌压力和出水均匀 要尽量保证滴灌压力和出水均匀,滴灌压力和出水不均匀,施肥就不均匀,生长就会不均匀,就一定会造成玉米减产。检测滴灌压力和出水是否均匀的办法很简单,用杯子接滴管管头、管尾不同位置一定时间的流量(如2分钟),比较流量是否一致就能知道滴灌是否均匀。有条件的可以用压力表检测滴灌管工作压力是否正常。如果不均匀就要通过调整阀门大小来控制流量均匀。 滴灌设施在玉米种植中的应用虽然逐渐得到普及,但是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实际的玉米滴灌栽培中,将上面提到的这些细节落实到实处,在气候环境不出现大波动的情况下,玉米种植获得高产和优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以上就是滴灌玉米的种植管理技巧。更多作物种植栽培管理技术和肥料小知识小技巧请关注耕种帮。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14:22 , Processed in 0.55978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