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很多地方的小麦都出现了小麦叶片干尖现象,各地块程度不一,但是具有普遍性,有些农户很是着急,有的怀疑喷药不当,有的怀疑是什么病害,咨询的农户非常多。 具体些说,这几日出现的小麦干尖其实就是冷害所致,是4月4-6日的降温导致出现冷害造成干尖。 但是话说回来,各地小麦种植的大都是冬性或半冬性品种,按理说此时节的短暂低温不会造成小麦呀?所以有的年岁比较大的麦农说:“麦子每年都是这么种,没有遇到过清明后这么普遍的冷害干尖现象呀!”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专家指出,是今年气候的特殊性所致。 到底气候有多特殊呢?从气象部门新的气候旬报得知,今年2月下旬的平均气温较往年高2.2度,3月下旬的平均气温较往年高达5.5度,而4月上旬也是偏高(今年4月2日黄淮海地区气温曾达31度),这是历史罕见的!这个气候就导致了小麦出现徒长(今年大部分地块小麦节间偏长),叶片幼嫩,而4月5-6日的气温骤降就对小麦造成了冷害。 农业专家从科学角度精准的解读如下: 今年2月下旬平均气温较往年偏高2.2℃,3月下旬平均温度较往年偏高5.5℃,这是历史罕见的气候,造成小麦前期徒长,叶片幼嫩,4月5-6号降温,致使出现短时轻霜冻就导致叶片细胞(尤其是叶尖叶缘)出现短暂霜晶,而在霜晶快速融化后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出现质壁分离、细胞膜破裂等现象,从而导致细胞液大量外流,叶片出现水浸状冻斑(像开水烫了一样),随着阳光照射与气温继续升高,受冻部位进一步失水,导致细胞壁破裂,细胞质、细胞器等原生质裂解、互溶,使细胞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指使细胞死亡,就导致了小麦上部叶片干尖现象的出现。 那么,这次的徒长冷害会不会对后期产量有明显影响呢? 从生长点解剖来看并且结合专家经验初步得出结论:一般程度的干尖对产量几乎没有明显影响,干尖很严重的因影响到光合作用可能会对产量有轻微影响,但是可以通过喷施调节剂加叶面肥的措施来实现改善弥补,终实现产量的增加。 小麦黄叶干尖原因多,四个方面巧应对! 小麦生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单单黄叶干尖就分4方面原因,不同类型是不同原因导致的,分清类别找到原因,及时采取对症的措施方案,才能程度的确保高产。 1、小麦冻害 冻害表现为小麦叶尖发黄、尖部扭曲、卷起,少数麦田叶片发白干枯。 密度适中、群体合理、长势良好、水肥合理的麦田冻害轻,密度过大或过小、长势弱、播种深、整地差的麦田冻害重、肥力水平较低、密度小、低洼田块冻害也往往较重。 对于受冻麦田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做好镇压、灌水和叶面喷肥,可及时喷施蓝色晶典25克+农喜十乐素30毫升,或“小麦壮汉3+2”一喷十防专用产品,促进穗大粒多。 2、小麦病毒病: 病毒病主要有小麦丛矮病毒病、黄矮病毒病与黄花叶病毒病等。症状表现大同小异,前两者是叶片变黄和植株矮化,拔节后发病时叶褪绿,叶尖出现鲜黄色,植株稍矮或病株严重矮缩,分蘖丛生。后者为叶片黄化明显,春季返青后更突出。小麦黄矮、丛矮病毒病是一种由传毒媒介传播的病害,主要传毒昆虫是蚜虫、叶蝉、灰飞虱,昆虫剌吸麦苗叶液的同时传播病毒病,影响小麦正常生长,一旦染病可造成严重减产,感病越早对产量影响越大。此病传染快,危害重,染病后难以控制,所以防治工作宜早不宜迟,病开展综合防治,重在预防。而小麦黄花叶病毒病靠病土、病根残体、病田水流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传播,为新型病害。 选用抗病品种、田间地头杂草等农业防治方法是一项重要措施;开展化学防治应以防虫作为主要手段,采用药剂包衣:如咯菌腈+戊唑醇+噻虫嗪或吡虫啉播前种子包衣,可防治地下害虫的同时防治蚜虫、黑穗病、根腐病、纹枯病,壮苗增产,消灭传毒媒介。另外,研究发现中信麦9号、中信麦99、邯麦16、泰农18、山农28对部分病毒病有较强的耐受力,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种植。对于已经发生的地块可及时喷施吗啉胍。乙铜,抑制病毒促进生长。 3、小麦除草剂药害 小麦使用后叶片叶肉部分褪绿、黄化、畸形、叶尖干枯等。一般轻者10-15天后会恢复正常生长。主要原因在于:(1)不恰当使用触杀型除草剂如唑草酮等,造成小麦叶片褪绿;(2)田间湿度小,过于干旱;(3)未采用二次稀释或亩用兑水量少于30公斤;(4)超剂量使用或重喷等。(5)错误选择除草剂品种错误用药等。(6)上茬过量使用玉米除草剂导致莠去津土壤残留过量小麦除草剂发生药害多与施药者不规范操作有关,广大农民朋友应积极学习小麦田除草剂使用方法。了解用药品种,务必操作规范,掌握用药时间、用药温度、用水量、用药器械、用法及注意事项等,避免发生药害。 小麦除草剂药害发生后,及时喷施调节剂与叶面肥,蓝色晶典25克+农喜十乐素30毫升,或“小麦壮汉3+2”一喷十防专用产品,以促进小麦生长,缓解药害。如果短时期发现错误用药后直接喷大量清水淋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