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了合理施用磷肥的一些技术要点,以期指导农民合理利用普通磷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并减少污染。 关键词 磷肥;施用;要点 磷肥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大量元素肥料之一。过磷酸钙因物美价廉、增产显著而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制造工艺和脱酸技术不同,在肥料中会存在大量游离酸,连续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酸化,过量施用过磷酸钙,会使土壤的锌与过量的磷作用,产生磷酸锌沉淀,致使作物无法吸收利用;钙镁磷肥含有25%~30%的石灰,大量施用会使土壤碱性加重和理化性质恶化,过量施用钙镁磷肥,过量的磷又会与土壤中镁作用,产生作物不能吸收的氢氧化镁,造成作物缺镁。 过量施用磷肥,会使磷和钼失去营养平衡,影响作物对钼的吸收,植物会表现失绿、边缘干焦等“缺钼症”;还会造成土壤中的硅被固定,不能被吸收,引起作物缺硅,特别是对喜硅的禾本科植物的影响更大。土壤含磷过高,作物吸收磷多,导致植物呼吸作用过于旺盛,消耗的干物质大于积累,造成繁殖器官提前发育,致使作物过早成熟,籽粒小,产量低,品质差。 磷肥的合理使用,需注意以下技术要点。 1因土施用 土壤条件与磷肥施用有密切的关系。资料表明,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对绝大多数作物施用磷肥均增产。因此,应把磷肥重点分配在有机质含量低和缺磷(土壤中全磷量在0.08%~0.1%)的土壤,增产效果特别显著。在磷肥品种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土壤条件。在中性和石灰质的碱性土壤中,宜选用呈弱酸性的水溶性过磷酸钙;在酸性土壤上,宜选用呈弱碱性的钙镁磷肥。 2氮磷钾配合使用 试验表明,氮磷钾配合使用比单施磷肥增产14%~18%,比氮磷配合施用增产6.7%,比氮钾配合施用增产20%。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能相互促进,保持营养平衡,化肥的综合利用率一般可提高20%~30%。 3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有机肥营养全面,稳定性好,具有调节土壤酸碱度、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加营养、提高土壤活力、改善土壤结构的多种功效。磷肥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可以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和吸附,促进难溶性磷的释放,增强根系活力,有利于提高磷肥肥效。 4因作物施用 不同作物对磷的需求和吸收能力不同。实践证明,豆类、油菜、小麦、棉花、薯类、瓜类及果树都属于喜磷作物,施用磷肥有较好的肥效;尤其是豆科作物,对磷反应敏感,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固氮量,起到“以磷增氮”的作用。据试验,大豆施用13%过磷酸钙300kg/hm2,可比不施磷肥的田块增产468kg/hm2。 5适期施用 作物需磷的关键期是苗期,此期施用能发挥最大效率。若苗期缺磷,会影响后期生长,即使后期再补施也很难挽回缺磷的损失。所以磷肥应尽量作基肥、种肥、秧田和苗床施肥、蘸秧根及早期追肥。 6筛细施用 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在贮存时易吸潮结块,在施用时,要充分打碎过筛,增加细度,以利于根系的吸收利用。磷肥过筛以小于10mm筛为佳。 7集中施用 磷容易被土壤中的铁、铝、钙等固定失效,当季利用率只有10%~25%,特别是在各种粘质土壤上,如果撒施磷肥,则不能充分发挥肥效;而采用穴施、条施、拌种和蘸根等集中施用方法,将磷肥施于根系密集土层中,则可缩小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提高利用率。 8分层施用 磷肥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所以在底层和浅表层都要施用磷肥,可采用分层施用的方法。如果需施磷肥750kg/hm2,则浅层施300kg/hm2,深层施450kg/hm2较好。 9根外喷施 用磷肥浸出液进行叶面喷施,具有肥效快、用肥少、利用率高的特点。以小麦为例,在孕穗期、灌浆期各喷1次效果较好,喷施浓度一般1%~3%,宜在早上或傍晚喷施,蔬果宜采用1%~1.5%的浓度为佳。 10配施微肥 在合理施磷的同时,在小麦上再配施锌肥15kg/hm2,硼肥7.5kg/hm2,硫肥75kg/hm2,增产效果良好,一般可增产10%以上;在夏玉米上,配施锌肥22.5kg/hm2,铁肥30kg/hm2,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可达17.6%左右;在大豆上,配硼肥15kg/hm2,钼肥0.75g/hm2,大豆可增产30%以上。 11不与碱性肥料混施 草木灰、石灰均为强碱性肥料,若与磷肥混合施用,会使磷肥的有效性显著降低。要施用草木灰、生石灰等碱性肥料,应与磷肥错开7~10d使用。 总之,磷肥的施用受多方因素的制约,施用磷肥要本着节本、增效、环保的目的,以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原版全文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14:38 , Processed in 0.61986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