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白叶枯病是一种侵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细菌性病害,常造成水稻叶片干枯,瘪谷增多,千粒重降低,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近年来水稻白叶枯病在我省沿淮、沿海北部及淮北局部地区发生较重。省植保站综合各方面发病因素分析,预计今年我省水稻白叶枯病2级发生,其中淮南大部1级,沿淮、淮北及沿海局部达3-4级,发生面积200万亩,发生程度重于2008年,发生面积略大于2008年,如果夏秋季台风较多,发生程度将加重。
近年来生产上大力推广应用抗条纹叶枯病水稻品种,苏北、苏中地区的主栽品种已逐渐被抗条纹叶枯病品种替代,这些品种总体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下降,特别是苏北种植的徐稻3号、徐稻4号、盐稻8号等品种的抗性较差,导致前几年苏北局部地区白叶枯病发生较重。随着感病品种种植面积的增加,一旦遇到夏秋季台风暴雨多的年份,白叶枯病将对这部分地区的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防治白叶枯病,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一是选用抗性较好的品种。如苏北地区可以选用既抗条纹叶枯病,对白叶枯病又有较好抗性的华粳6号等品种。二是控制菌源。严格处理好病稻草,使其远离秧田,以防病菌传入秧田、带入大田。三是实行保健栽培。合理施用氮肥,氮肥不能施用过多或过迟,以免造成水稻抗病力减弱,并造成田间郁闭、高湿的适于发病的小气候,加重病情。水分管理要注意浅水勤灌,避免串灌。四是药剂防治。秧田期在秧苗3叶期和移栽前3-5天各喷1次药,严防病菌进入本田。大田施药做到“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的原则,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并对周围田块也喷药保护。
目前适用于防治白叶枯病的药剂有叶枯唑、氯溴异氰尿酸、中生菌素、噻森铜、噻菌酮、农用链霉素、宁南霉素等。其中叶枯唑等药剂内吸性较强,发病后使用有一定治疗效果。白叶枯病存在对叶枯唑等药剂的抗药性生理小种,最好交替使用不同药剂,单一使用某一种药剂往往防效不佳。另外,铜高尚(27.12%碱式硫酸铜悬浮剂)、冠菌清(57.6%氢氧化铜干粒剂)等铜制剂对白叶枯病也有较好的防效,这类药剂的防治对象较广,可兼治水稻上其他多种病害。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药剂在田间使用后对水稻白叶枯病的防效一般只有60%左右,在白叶枯病发病初期使用有一定防治效果,在田间水稻发病较重或者气候条件有利于白叶枯病发生的情况下用药防治效果较差。使用这些药剂并不能将田间的病菌完全杀灭,一旦条件适宜,病害就会迅速抬头。因此经用药病情得到控制后,仍要做好监测工作,大风暴雨后一旦出现病情反弹,要立即用药补治1-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