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矛夜蛾是小麦田出现的一种虫害,在众多地区均有发生,给农户们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详细介绍了小麦瓦矛夜蛾的形态特征、危害特征及防治措施,希望能够帮助农户们做好该病的防控工作。 1、形态特征 1.1幼虫 体长30~50 mm,体为棕黄色,背部每体节有1个黑色的倒“八”字纹。该虫有假死性现象,受惊扰呈“C”字型。以高龄幼虫在麦田土中越冬。 1.2蛹 瓦矛夜蛾蛹为被蛹,纺锤形,体长20 mm左右,蛹期23~26 d。化蛹初?榘咨?,逐渐加深至黄褐色、红褐色,羽化前变黑。身体末端生殖孔、排泄孔清晰可见,有两根尾刺。雄蛹的生殖孔在第9腹节形成瘤状突起,排泄孔位于第10腹节;雌蛹的生殖孔位于第8腹节,不明显,且周围平滑,排泄孔位于第10腹节,第10腹节与第9腹节边缘向前延伸在第8腹节形成一个倒“Y”状结构。 1.3成虫 头部和鳞片为棕褐色,胸部和肩片为黑褐色。前翅灰褐色至黑褐色,翅基片黄褐色;内横线与外横线均为双线黑色波浪形;中室内环纹与中室末端肾形纹均为灰色具黑边,环纹略扁圆,前端开放。后翅黄白色,外缘暗褐色,腹部暗褐色。室内饲养观察,其成虫飞行能力弱,喜黑暗避光环境,惊扰后近距离飞行,喜群体聚集不动。 2、危害症状 瓦矛夜蛾幼虫多藏于松软的土壤中,一般躲藏在土下0.5~3.0 cm处,在灌水前不易发现,且田间植株被害症状不明显。在麦田灌水后,其幼虫则爬至小麦植株上或周边蔬菜上咬食叶片。该虫为杂食性害虫,与地老虎从禾苗根部或心叶处开始取食为害的习惯不同,它从小麦叶片叶缘开始咬成缺刻,严重时整株叶片被蚕食一空。因此,一旦发现该害虫,要及时防治,将其迎头消灭在初发期,防范虫口积累至暴发的风险。 3、防治建议 作为新发害虫,关于其生物学和危害特点尚不明确,尚未有监测和预测预报技术,因此还没有制定出适合的防治方案。根据其栖息环境及危害特点,对其防治建议如下。 3.1开展发生危害监测 建议结合麦田春季浇水,在山东小麦麦田展开对该虫的越冬虫源全面普查,数据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利用夜蛾科害虫成虫趋光性,监测越冬代成虫数量,以便预测其种群趋势。 3.2开展防治 在监测到瓦矛夜蛾危害的地区,向当地植保工作人员及农户分发关于瓦矛夜蛾的形态识别和危害识别方法的印刷材料,参考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等害虫的防治方法(如用辛硫磷、甲维盐、氟氯氰菊酯或氯虫苯甲酰胺进行喷雾,或用毒死蜱做毒饵或拌毒土撒至田间),进行应急防控,避免危害损失。 3.3开展防控技术研究 组织科研部门开展瓦矛夜蛾发生和危害特性研究,阐明其发生危害机制,制定防控策略;研发新的监测预警技术,如性诱剂、灯诱捕等,研发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控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