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泥虫又称负泥甲,对小麦危害较严重,发生严重地块,可使粮食减产10~25%。近年来,其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本文为大家详细总结了小麦负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1、形态特征 1.1 谷负泥虫成虫体长4~5mm,宽1.6~2mm,鞘翅蓝黑色,有金属光泽,灰黑色触角,颈部及足部桔红色,足略带黑点。卵长椭圆形,长0.7mm,初为淡黄色,后变黑褐色。幼虫有四龄,体色淡黄,头红褐色。老熟幼虫体长6~8mm,背呈球形隆起,5~6节最为突出。肛门向上开口,粪便排出积于背部似一层泥,故称负泥虫。蛹长5mm,黄色外有灰色絮状茧。 1.2 稻负泥虫成虫体长3.5~4.5mm,宽1.6~2mm,体蓝黑色具金属光泽。胸部细长似古钟状,腹面钢蓝色,黑褐色触角。6日黄色、椭圆形,长0.8~lmm。末龄幼虫体长6~8mm,圆筒形。 2、生活习性 2.1 负泥虫1年发生1代,以成虫潜伏在枯枝落叶、杂草根际及土层0.5~1.0cm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最迟6月初出来活动。气温越高,发生越多。出土后取食、交尾、产卵,中午尤为活跃。有假死性和趋光性。 2.2 6月上中旬进入产卵盛期,卵产在叶片背面。小麦茎下部2~3片叶产卵最多,产卵期50天左右。1只雌性谷负泥虫可产200多粒卵,1只雌性稻负泥虫可产300多粒卵。6月上旬,卵孵化成幼虫开始危害小麦。幼虫共四龄,历期20多天。幼虫老熟后爬入土层0.8cm深处分泌泡沫状粘物并凝结成茧,在里面化蛹,蛹期20天左右。 2.3 羽化出土的成虫开始啃食麦叶。新成虫当年不交尾,取食一段时间后,9月上旬开始进入背风向阳麦田及附近杂草茎基土层中越冬,第二年5~6月出土取食,交尾产卵。成虫寿命可达1年。 3、危害特点 3.1 成虫、幼虫均为咀嚼式口器,沿小麦叶脉啃食叶肉。初为一条条宽0.8mm的食沟,后期整个叶片被食之,剩下白色透明的表皮。 3.2 幼虫钻入叶心内舔食叶肉,叶面出现白条状食痕,造成叶面枯焦、使小麦叶片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或光合减弱。发生严重的地块,虫苗率达到90%,单株幼虫20多头。被啃食的麦苗,状似火烤。 4、防治方法 4.1 农业防治麦收后及时秋翻,铲除田边、地头杂草,以破坏负泥虫的越冬场所。如不能做到秋翻,必需进行冬灌。因为负泥虫在表层土中准备越冬,冬灌可有效杀死多数成虫。翌年成虫复出时,可用细网进行网扑。发生严重的地块,要轮作倒茬,一般与油葵、甜菜、大豆等禾本科作物轮作。 4.2 药剂防治阿勒泰地区负泥虫成虫产卵期在5~6月,所以药物防治的最佳时期是在其出土后10天以内,即小麦头水前后进行喷施。可用4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清晨或下午6点以后喷雾。结合网扑,杜绝其产卵。此时每杀死1只雌虫即相当于杀死后期200-300只幼虫。所以这一时期的药防是最有效的。如错过防治的最佳时期,应在6月中旬幼虫初始期进行防治,视发生程度喷施2-3次。此外,播种前用35%呋喃丹胶悬剂按种子重量0.2%药量拌种,也可在播种时用3%呋喃丹颗粒2kg/667m2或喷撒2.5%敌百虫粉剂2kg/667m2处理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