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一种常发性病害,一般在玉米8~11片叶时开始发病,主要侵染叶片、叶鞘、茎秆,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玉米褐斑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1、发病症状 玉米褐斑病是近年来为害玉米较重的一种叶部病害,各玉米产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初为白色至黄色小斑,渐渐变成褐色或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成疱状,有时相互愈合成不规则大斑,病斑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粉红色。后期病斑表面破裂,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茎上病斑多发生于节的附近,遇风易倒折。 2、发病原因 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首先,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其次,施肥方面,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菌源数量相应的增加;2、玉米5~ 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夏玉米区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若阴雨天多,降雨量大易感病。 3、发生规律 玉米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其病原菌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壤或病残体中越冬,第二年借风雨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嫩组织。玉米生长中后期阴雨天气多,特别是在高湿高温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低洼地、连作地发病重。 4、农业防治 精选种子。选用饱满、均匀、无病虫的优良种子,才可以保证全苗、齐苗、壮苗,减少害虫为害时间。实行轮作。应尽量避免连作,前茬最好是瓜豆类、茄果类等与玉米亲缘关系较远的作物,前茬为水稻的田块要特别注意纹枯病的防治。起畦种植。华南地区降雨较多,起畦方便排灌,增强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系发育,减小病菌浸染机会。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及病虫发生规律,适当提前或延后播种,可以避免或减轻病虫的为害。科学施肥。生长期间特别是拔节以后过多施用氮肥会导致植株抗性下降,易感染纹枯病。因此要多施有机肥,合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抗性,改善果穗品质。清洁田园。彻底铲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及时发现和摘除病叶,可减轻病虫为害和病毒的蔓延。 5、生物防治 细菌治虫。细菌农药高效BT乳剂、82612乳剂、7216粉剂1000倍液喷雾,对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毒治虫。菜青虫颗粒体病毒制剂防治菜青虫,杀虫见效慢,但毒杀力强,掌握在低龄期施药效果最好,每亩用12克。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将卵产于害虫卵内,致使害虫不能孵化从而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在害虫产卵盛期每亩放蜂1.5~2万只,共2~3次,有明显的杀卵效果。 6、防治方法 6.1 选用抗耐病品种如郑单958等 6.2 加强田间管理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施用腐熟有机肥,并深耕;在玉米4―5叶时追苗肥,每亩追10―15公斤尿素或玉米专用配方肥;在7、8月份下大雨或暴雨后,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6.3 在玉米8―11叶时 用15%三唑酮WP1500倍喷雾进行预防;发病初期用3%广枯灵AS加施特灵500倍或12.5%烯唑醇1200倍或70%代森锰锌WP600倍喷雾,也可用50%苯菌灵WP或20%氧化萎锈灵EC500倍液喷雾;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液中适当加些磷酸二氢钾、尿素等,结合追施速效肥料,即可控制病害的蔓延,促进玉米植株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根据目前多雨的气候特点,喷杀菌药剂应2~3次,间隔7天,喷后6小时内如下雨应雨后补喷,最大限度地控制玉米褐斑病的发生。另外,施药时间应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避开高温时间施药。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0 13:33 , Processed in 0.26312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