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针对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的小豆,中外科学家成功完成全基因组测序,这将有助于专家分析小豆性状,培育出更多小豆新品种。 相关研究成果于10月12号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杂志在线发表。研究受到北京市教委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支持。 北京农学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及国际半干旱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均参与研究。该团队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合作完成了小豆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90.88 Gb有效序列。测序结果显示,小豆蛋白编码基因34183个,与已知豆科植物的基因组比较及共线性分析,证实小豆与菜豆(又名芸豆、四季豆)亲缘关系最近。小豆不同于大豆等其他豆科作物,脂肪含量非常低,平均仅为0.59%,而总淀粉含量较高,平均为57.06%。与此相比,大豆淀粉含量为25.3%,而脂肪含量多达22.5%。科学家解析了这些差异,不是由淀粉和油脂合成相关基因数目变化引起,而是由这些基因的转录表达量所导致。 此外,通过对49份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农家品种和现代育成品种的重测序分析,研究者推测半野生小豆是小豆驯化过程中的初始农家种。 “小豆是中国传统小杂粮,研究基础薄弱。”研究者之一、北京农学院教授万平对记者说,“通过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基因注释,将促进小豆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克隆和分子育种,提升中国小豆的研究水平,加快小豆的遗传改良”。获得的基因组信息还为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有助于豆科物种进化和驯化关系研究,解析豆类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代谢差异形成的分子机制。 北京农学院的杨凯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田志喜研究员、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陈春海和罗龙海为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农学院的万平教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凌宏清研究员、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王俊研究员以及国际半干旱作物研究所的Rajeev K. Varshney博士为共同通讯作者。 小豆俗名红小豆、红小豆等,它起源于中国,早在1.2万年前已被驯化。小豆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补血的营养食品,其中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含量是禾谷类作物的2至3倍,富含B族维生素、铁、钙等矿物质和萜类、异黄酮、皂苷等生物活性物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小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减肥和抗癌等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豆生产和出口国,出口量约占世界的80%,产品销往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红小豆的信息想要知道,可以点击查看耕种帮网站红小豆频道详细了解,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