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草黄萎病是红豆草上重要病害,各种植区广泛发生,严重影响干草产量和种子质量。 症状 可使红豆草幼苗的根、茎木质部变褐,小叶变黄,坏死,并多在6-12周内死亡。病株比健株矮小。 红豆草黄萎病是红豆草上重要病害,各种植区广泛发生,严重影响干草产量和种子质量。 症状 可使红豆草幼苗的根、茎木质部变褐,小叶变黄,坏死,并多在6-12周内死亡。病株比健株矮小。病株上及其附近的土表可发现大量病菌的菌核。 病原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菌培养基上先长白色菌丝,后形成大量黑色、近球形微菌核。分生孢子梗轮状分枝,一般有3-5个小枝,多时可达7枝,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卵圆形。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2.5℃,在30℃下,尚能缓慢生长,最适 pH 为5.3-7.2。 发病特点 病菌以菌丝体及微菌核在棉籽短绒及病残体中越冬,亦可在土壤中或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植物上越冬。微菌核抗逆能力强,可在土壤中存活8-10年。土壤中的病叶等病残体是病菌近距离传播的重要菌源。气温在20-28℃之间,病害都能发生,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25℃或高于30℃则发展缓慢,35℃以上时即有隐症现象。偏施氮肥或施用带菌土杂肥往往加重病害的发生。大水漫灌,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草地管理。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性;牧用、刈割草地应适牧和合理刈割,防止频繁放牧和刈割。 (3)药剂防治。 科研地和种子 繁育场,可在发病初期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用5%的百菌清或58%的瑞毒霉与50%的多菌灵稀释1000倍混合喷施,每公顷500-600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