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旱地熟制的不断改进,小麦、春玉米、甘薯、绿豆的四熟制套种面积逐步扩大。据浙江相关地区调查表明,最高亩产小麦172.3公斤,春玉米439.8公斤,甘薯丝622.6公斤,绿豆52.7公斤,合计全年亩产粮豆1287.4 公斤。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效益。为了更好地挖掘旱地增产潜力,提高旱地经济效益,结合生产实践,耕种帮小编给大家总结了以下栽培技术措施,供各地参考:
一、确定合理带距,实行用养结合。根据多年来的试验,带距以1.7米左右为好。然后将带内直分成两幅,一幅头年冬种小麦,约1米;另一幅冬种绿肥,约0.7米。次年4月上旬翻埋绿肥后套种两行玉米,小麦收获后套种两行甘薯,玉米收获后套种两行绿豆。第二年实行换幅轮作,即冬种小麦幅种绿肥,绿肥幅种小麦。
二、调整品种搭配,推广育苗移栽。旱地套种种植制,作物间易出现争光、争肥、争水、争季节的矛盾。通过搭配良种和调整布局来协调这一矛盾。小麦采用87鉴6、钱江2号等。玉米选用丹玉13、浙单9号等增产潜力较大的品种。为缩短玉米和小麦的共生期,避免雨水多、日照少、温度低等不利因素,于3月底采用营养方格育苗,在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时移裁,亩栽3000-3300株。甘薯推广浙薯1号、徐薯18,力争早育苗,育壮苗,强调高垄双行斜插,亩插3000- 3300株。绿豆推广中绿1号。
三、科学用肥用水,力争早管勤管。麦田基肥亩用栏肥15担,钙镁磷肥25公斤、氯化钾10公斤,实行早施苗肥,施好腊肥。春玉米与小麦共生期长,玉米生长往往纤弱,在移栽成活后应尽早施上苗肥,亩用尿素5~7公斤,并抓好补苗、中耕和开沟排水工作。麦收前施上秆肥,麦收后抓紧中耕灭茬。喇叭口期结合培土猛攻穗肥,亩用尿素15~20公斤,并及时防治玉米螟,可亩用呋喃丹1.5公斤撮心防治。此时玉米需水量大, 如遇伏旱,应及时灌水抗旱。后期要重视粒肥、去雄、人工辅助授粉等工作。甘薯除施足基肥、增施磷钾、早施分枝肥外,宜在玉米收获后搞好浅铲、松土、理蔓等工作。特别要重视9月上中旬的“裂缝肥”,一般亩用尿素4~5公斤加过磷酸钙8~11公斤,配成氮磷浸出液浇施裂缝,然后再施硫酸钾8公斤或草木灰浸出液150公斤,选择阴天或晴天早晨、傍晚进行,要注意表土没有裂缝的不施。绿豆前期正值干旱天气,要注意抗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