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僵病(white muscardine)
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性蚕病,由白僵菌经皮侵入蚕体而引起本病因病蚕尸体干涸硬化并被覆白色分生孢子而得名。白僵病分布很广,特别是在温暖多湿的地区发生很普遍,无论春蚕和夏秋各蚕期,都能引起为害。
病原:原僵菌属丛梗孢科白僵菌属,学名为Beauveria bassiana (Balsamo) Vuillemin,曾用名为Botrytis bassiana。白僵菌的生长发育周期分为分生孢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3个阶段。
白僵菌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毒素,这种毒素属环状多肽类化合物,其中白僵菌素Ⅱ对蚕的毒性较大,毒素具有与阳离子络合的作用,导致蚕迅速死亡,白僵菌对蚕的致病力最强,病势也最急。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室外日光照不到的地方或土中,约可生存5个月至1年;10℃以下低温中,能生存3年;-20℃的低温中可达4年之久。直射日光(32-33℃)下,5小时可使其失去致病力。对消毒药剂的抵抗力,与曲霉菌相比要弱得多,1-3%甲醛溶液浸渍10分钟、0.2%有效氯漂白粉溶液浸渍5分钟、0.1%升汞溶液浸渍2分钟、70%酒精浸渍1分钟均能使其灭活。
白僵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体壁接触传染,其次是创伤传染。覆盖于白僵病蚕巴体上的分生孢子,极易脱落,且质轻量多,随风飞散。
蚕感染白僵病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异。在病死前一日,体表出现很多油浸状病斑或暗褐色病斑。病斑出现部位不定,形状不规则,这种病斑的出现是由于菌的侵入引起几丁质外皮变性所致。当感染菌量少时,病斑的出现也随之减少乃至完全不显现病斑。不久患病蚕食欲急剧丧失,有的还伴有下痢和吐液,蚕即濒于死亡。
诊断白僵病,除根据僵病蚕共同特征外,由于白僵病蚕出现油渍状病斑,镜检血液能看到卵圆形的短菌丝,死后尸体不呈现淡红色,也不形成菌丝束,可以根据这些特征与其他僵病蚕相区别,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可再将病蚕进行体表消毒(1%有效氯漂白粉溶液浸1分钟),分离出病原菌,最后鉴定是否属于白僵病菌。
白僵病的防治主要做好养蚕前的蚕室蚕具消毒和蚕期中的蚕体蚕座消毒。用甲醛类消毒剂,优氯净消毒剂、漂白粉消毒剂及古老的硫磺熏烟法等,都能有效地杀灭白僵菌孢子。灭菌丹、克菌丹、百菌清、防病1号,防僵灵2号和优氯净等,对本病防治均有良好的作用。使用防僵药剂时,一般在蚁蚕及各龄饷食前使用一次即可,但有本病发生时,最好每日使用一次,撒粉量以见蚕座上如落霜状为度。撒粉后,约经10分钟,加网给桑。应用松针熏烟。干草、谷壳和锯屑等材料熏烟。还要注意驱除桑园害虫,及时拣除病蚕和勤用干燥材料,在蚕区禁止使用白僵菌作生物防治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