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菜白锈病是苋菜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为害露地种植的苋菜。该病流行时,病株率能够达到20-40%,严重时高达80%以上,从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苋菜白锈病的症状、病原菌、发病条件、流行规律及防治方法: 1 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嫩茎也能受害。病斑和疱斑(孢囊堆)因着生部位的叶色不同症状也有显著差别。叶正面的病斑不够明显,边缘也不明晰,可通过透光观察进行确认。在青苋及紫苋叶的绿色部分,病斑淡黄色或淡黄绿色,紫苋叶的紫红色部分的病斑灰褐色、紫红色至暗紫色,有时略显凸起的近圆形至不规则的小斑块。在病斑相应的叶背面生圆形、长圆形至不定形的疱斑。因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故在突破寄主表皮前,疱斑的颜色常与着生部位的叶色相关。着生于叶的绿色部分的为白色、污白色或淡黄色,而在叶的紫红色部分的呈亮紫红色。疱斑大小差异大,一般直径1-10mm。成熟后从顶部致寄主表皮破裂,散露出白色粉末状物。病害严重时疱斑密集,致使叶片凹凸不平,继而出现黄褐色坏死,最后枯黄失去食用价值。疱斑虽多着生于叶背,但叶正面也有出现。疱斑中的孢子囊散完后,仍可见到疱斑残余。叶柄上的疱斑白色,长圆形。在疱斑边缘叶组织的坏死部分,透光观察有时能见到许多暗褐色粒状物。 2 病原菌 由真菌苋白锈菌(Alhugo bliti)侵染引起,属卵菌。为专性寄生菌,除为害苋菜外,还寄生于野苋、反枝苋、刺苋等苋科(Amaranthaceae)植物,另有报道称,该菌还能侵染土牛膝及连子草。叶上产生的疱斑即病原菌的孢囊堆。其埋生于寄主表皮下,随成熟渐隆起,最终突破寄主表皮散出白色粉末状物-病原菌的孢子囊。在疱斑边缘叶组织坏死部分,透光观察见到的暗褐色粒状物,为病原菌的卵孢子。 3 发病条件与流行规律 病原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和粪肥中越冬或越夏,可存活2年以上。卵孢子萌发后产生孢子囊或直接产生芽管完成侵染。在南方,孢子囊也能越冬,萌发后进行初侵染。孢子囊借气流或风雨冲溅传播。孢子囊萌发适温为10℃,并要求高湿(95%以上的相对湿度)或有水膜存在的环境条件。 虽然整个生长季节都能发病,但以多雨高湿、温度相对较低时发生较重。故苋菜生长期间阴雨连绵,地势低洼,灌水不当,种植过密,造成田间湿度大,株间郁闭,通透性差,与偏施氮肥,客观上降低植株抗病性等情况均能导致病情加重。 据报道,苋菜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紫苋品种的抗病性强于青苋品种。不同播种方式也影响病情的轻重。撒播易过密,发病较重;条播有利于通风散湿,故发病较轻。 4 防治方法 ①、采用无病株留种,或于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即用种子质量0.2-0.3%的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或用种子质量0.3%的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或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拌种。 ②、选用抗病性的品种。紫苋品种的发病程度低于青苋品种。在青苋品种中上海圆叶青苋抗性最强,青米苋较抗病,而柳叶苋易感病。应根据消费习惯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选用。 ③、病害严重地区或重病地块,与非寄主作物实行1年以上轮作。 ④、选用排水良好的田块,做好沟厢,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 ⑤、适度密植,若植株过密应及时疏除;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免造成植株间郁闭,影响通风透光及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⑥、在即将发病或发病始期开始施药。药剂可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60%甲霜·铝·铜可湿什粉剂500-600倍液、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1000倍液、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69%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进行喷雾。每次间隔10天左右,根据病情喷药1-3次。喷药时应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及不同药剂间交替使用。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5 15:50 , Processed in 0.24150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