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干是一种中药材,随着其种植面积的扩大,射干锈病的危害也在逐渐加重。射干锈病病株率一般为20%~30%,发病重的50%以上,严重制约着射干产业的发展。因此,了解射干锈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及防治技术对于农户们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小编将带领大家一起进行深入了解,为做好射干种植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工作。 1、发病症状 苗期染病,幼苗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黄斑(夏孢子堆)。成株期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且排列成行,叶背略隆起,扩大后,病斑中心色泽加深至淡褐色或褐白色,外围有明显的黄色晕圈。叶背夏孢子堆为橙黄色,绝大多数着生于叶脉两侧,突出于表皮外,由多数孢子堆聚成大斑。后期夏孢子堆破裂,散出大量黄孢子。除叶部受害外,花托、茎部都会受害,发病时夏孢子堆较大。 2、病原菌与发病规律 该病原菌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柄锈菌属。5月下旬叶部开始发病,6~8月发生严重,孢子主要靠风传播,也有借雨水飞溅传播。春、秋两季为锈病多发期。病害发生与空气湿度密切相关,空气相对湿度连续数天在80%以上,尤其是达到饱和湿度后发病严重。孢子在水滴或水膜中才能萌发,多雨、多露或大雾天气,田间湿度大,造成病害流行。 3、影响发病程度的主要因素 根据几年的观察和田间调查,射干锈病的发病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①重茬。射干以三年生药用价值最高。有的药农种植两年后就已采收,有的在繁殖田直接种植射干,这几种情况田间菌源多、发病较重;未种植过射干的地块发病较轻。 ②整地质量。耕作粗放,整地质量差,不起垄栽培,田间高低不平,长时间积水,易造成根部腐烂,发病重。 ③田间温湿度和降雨量。射干锈病的发病程度与温湿度相关。当旬均气温上升至10℃时显现症状产生孢子,如遇春雨或结露,病害扩展蔓延迅速,越冬菌量和春季降雨成为流行的两大重要条件。春雨较多,但气温回升过快,温度过高不利于该病扩展,发病也轻。一般气温在15~26℃时发病较重,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抑制孢子形成、存活、萌发和侵染,如遇较长时间无雨、无露的干旱情况,病害扩展常常中断,因此在玉屏县,春秋两季为锈病多发期。 ④灌溉与排水。发病程度与不同的灌水方式、灌水时间、灌水量有关,平作栽培大水漫灌,排水不畅有利于病害发生;高温期灌水,久旱猛灌大水,连续灌水,都会加重发病。⑤施肥。只施底肥、轻施追肥,重视大量元素、轻视微量元素,养分供应不均衡,使射干生长出现脱肥早衰现象,抗病力下降,发病重。 4、综合防治技术 ①农业措施防治。一是清洁田园。要及时将地上部感病和已经枯萎的叶柄集中收集,进行烧毁和深埋;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进行烧毁:这对减少锈病发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射干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田间病株和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积累和传播。二是轮作倒茬。应尽量减少重茬、迎茬,轮作倒茬3年以上,以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三是垄作排灌。起垄栽培,垄高20~25厘米,大沟、深沟排水,避免垄面积水,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抗病能力。四是合理施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肥为主,氮磷肥作为基肥,苗期适当追施氮肥,成株期增施钾肥,灌施沼液,促进射干根系生长,使块根发达,并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五是适时适量灌水。一般射干定植后灌缓苗水,间隔7~10天再灌1次,之后夏季高温期5~7天灌水1次,严禁高温期大水漫灌、久旱猛灌大水,避免田间积水,以小水勤灌、浅灌,早晚低温期灌水为佳。 ②化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每7~10天喷施1次,连续1~2次。成株期用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