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及发病条件菜豆细菌性疫病又称火烧病、叶烧病,是菜豆的常见病害,除为害菜豆外,也可浸染豇豆等。菜豆地上部分叶、茎蔓和豆荚均可发病,而以叶部为主。被害叶片、叶尖和叶缘初呈暗绿色油渍状小斑点,像开水烫状,后扩大呈不规则灰褐色的斑块、薄纸状,半透明。干燥时易脆破,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严重时病斑相连似火烧状,全叶枯死,但不脱落。潮湿时腐烂变黑,病斑上分泌出黄色菌脓,嫩叶扭曲畸形。茎上病斑呈条状红褐色溃疡,中央略凹陷,绕茎一周后,上部茎叶萎蔫枯死。豆荚上病斑多不规则,红褐色,严重时豆荚萎缩。
病菌主要在种子内潜伏越冬,也可随病残体在田间土壤中越冬,是初侵染的来源。在田间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活动传播。病菌发育适温30度,相对湿度85%以上,高温、高湿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保护地通风不良,温度高,湿度大易发病,露地夏季,多雨、多雾,多露发病重。重茬种植,肥力不足,管理粗放病害也较重。
农业防治最好与葱蒜类蔬菜轮作,拉秧时清除病株残体;保护地实行高畦定植,地膜覆盖,加强通风,避免高温高湿环境,增施腐熟有机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性。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50%加瑞农、或70%可杀得、或75%百菌清、或用30%DT杀菌剂400倍液,或200PPm农用链霉素,或200PPm新植霉素喷雾,每隔7天1次,连续喷药3~4次。
灰霉病
症状及发病条件菜豆的茎、叶、花荚均可染病。茎部感病先从基部向上11~15厘米处开始出现云纹斑,周边深褐色,中部淡棕色至淡黄色,干燥时病斑表皮破裂形成纤维状,潮湿时病斑上生灰色霉层。有时病菌从茎分枝处侵入,使分枝处形成小渍斑、凹陷、继而萎蔫,成株叶片感病,形成较大的轮纹斑,后期易破裂。苗期子叶也受害,呈水渍状变软下垂,最后叶缘出现清晰的白灰霉层。
病菌以菌丝、菌核、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是初侵染的来源。越冬病菌以菌丝在病残体上腐生并形成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不适宜病菌生活时,可形成抗性强的菌核,遇到合适条件时菌核长出菌丝直接侵染。病菌在田间随病残体借雨水、流水、气流等传播蔓延。温度20度左右,相对湿度大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农业防治保护地栽培要采取高畦定植,地膜覆盖,加强棚内的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适当降低密度,及时摘除病叶、病荚,清除病株残体,彻底销毁。
药剂防治田间应注意检查,发现零星病斑时及时喷药。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克霉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天喷一次,连续喷药3次。
炭疽病
症状及发病条件菜豆炭疽病是菜豆的重要病害,发生较为普遍,除为害菜豆外,还为害豇豆等。叶、茎、豆荚均可感病。苗期染病在子叶上生成红褐色的圆斑,凹陷呈溃疡状。成株发病,叶片上病斑多发生在叶背的叶脉上、常延叶脉扩成多角形小条斑,初为红褐色,后为黑褐色。叶柄和茎上病斑凹陷龟裂。豆荚上病斑暗褐色圆形,稍凹陷,边缘有深红色的晕圈,湿度大时病斑中央有粉红色粘液分泌出来。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是初侵染的来源,在田间靠风雨、昆虫传播,进行再浸染。温度为20~25度,湿度大利于病害发生,在天气凉爽,多雨、多露、多雾的季节发病重。地势低洼,连作、密度过大、土壤粘重也会加重发病。
农业防治与非豆科作物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偏砂性土壤栽培。从无病豆荚上采种。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1:1:240波尔多液每亩50千克喷雾,间隔7天一次,共喷药2~3次。
菌核病
症状及发病条件菜豆菌核病主要发生在保护地栽培的春菜豆和秋延后菜豆上。发病时,多从茎基部或第一分枝分杈处开始,初水浸状,逐渐发展呈灰白色,茎表皮发干崩裂,呈纤维状。潮湿时,在病组织中间生成鼠粪状黑色菌核,病斑表面形成白色霉层,严重时导致植株萎蔫枯死。
病菌以菌核在种子、病株残体、堆肥上越冬,成为早春初侵染的来源。在田间主要以子囊孢子和菌丝借露、气流、雨水侵染传播,蔓延。病菌发生的适宜温度为5~20度,最适温度15度,相对湿度100%,冷凉潮湿的条件下发病较重。
农业防治在无病株上留种;实行轮作,拉秧时清除病株残体,结合整地进行深翻,将菌核埋入土壤深层。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实行地膜覆盖,阻隔子囊盘出土。适当提高棚内温度(25度),及时摘除老叶。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对老叶与植株基部土壤重点喷药。常用药剂有10%速克灵烟剂,每亩每次250克,傍晚点燃,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每隔10天一次,共喷药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