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13日,水稻主产省(市、区)植保站50余位长期从事水稻螟虫监测治理工作的专家,根据各地冬后螟虫基数、水稻耕作制度和未来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水稻螟虫呈重发态势,对水稻生产安全将构成较大威胁。
预计今年全国水稻螟虫以二化螟为主,仍呈重发态势,发生面积3.76亿亩次,比去年增加15.8%。其中,二化螟发生面积2.92亿亩次,一代在江南、长江中游大部及东北局部稻区大发生,其它稻区偏重或中等发生;二代三代在长江中游、江南中西部、东北局部稻区偏重及以上程度发生,其他稻区中等发生。三化螟发生面积8495万亩次,其中一代二代大部分地区偏轻发生,三代四代在华南中北部、长江中游沿江部分稻区偏重发生。二化螟发育期比上年提早5天左右,预计越冬代蛾高峰期,华南北部及江南南部大部分稻区出现在4月中下旬,江南北部及长江中游稻区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长江下游及江淮稻区出现在5月下旬。三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江南及长江中上游稻区出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长江中下游沿江稻区出现在5月中下旬,江淮稻区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
冬后残留虫量高。据19省(市、区)292个县(市)病虫测报站3月下旬到4月上旬二化螟活虫数调查,70%站点亩加权平均超过1000头,超过2000头、3000头、5000头、1万头的站点分别达54.3%、39.9%、28.3%和14.3%。各省(市、区)加权平均残留虫量多数达到或超过大发生的虫源基数。
稻作制度和栽培方式有利于螟虫发生。近年来,长江流域稻茬油菜、小麦等作物免耕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对水稻螟虫越冬存活较为有利。随着轻型栽培技术的推广,水稻抛秧、直播等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种植结构调整和品种调优,大部分稻区水稻栽插期不一,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增加,主栽品种以植粗秆、大穗型优质、高产品种为主,一方面使螟虫发生的桥梁田增多,另一方面利于其钻蛀和种群繁殖。
气象总体条件对螟虫发生无明显不利影响。入春以来大部分稻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降水偏少。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06年春季为中等偏旱年景,大部分稻区雨水正常或偏少。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全国大部分稻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稍偏高,降水除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东北大部稻区略偏多外,其余大部分稻区比常年同期偏少。汛期,东北东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据此分析,除长江中下游和东北部分稻区外,大部分稻区出现连阴雨天气的可能性较小,对越冬代螟虫羽化、产卵有利或无明显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