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叶虫、白叶虫)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全国各稻区均有分布。主要寄主为水稻,偶见为害小麦、甘蔗和粟等。以幼虫缀丝纵卷单张水稻叶片作成虫苞,并匿居在内取食叶内,剩留一层表皮,形成白色条斑,使水稻秕粒增加,导致减产,甚至无收。
[识别] 成虫:体长7~10毫米,翅展16~19毫米。身体及翅的背面黄褐色,前翅有2条黑色细横纹,两纹之间有1条黑色细短纹,翅前缘和外缘有黑褐色宽带。雄蛾前翅的短纹上还有1个略凹下的黑色眼状纹,其上有暗黑色毛簇。后翅有黑色横线2条,外缘也有黑色横带。 卵:近椭圆形,扁平,长约1毫米,宽0.5毫米。初产卵乳白色,后渐变淡黄色至黄色。 幼虫:一般5龄。头部褐色,胸、腹部绿色,老熟时身体黄绿至橘红色,4龄起,中、后胸背面各有8个明显的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 蛹:圆筒形,初为淡黄色,后转红棕色至褐色,腹部第5节至7节近前缘处,有一黑色细横隆起线,尾尖,上生8根钩刺。 稻纵卷叶螟抗寒力较弱,在我国北纬30°以北不能越冬。每年春天,成虫随季风自南方远距离迁飞而来,随气流下沉降落,成为初始虫源,秋季又可随季风回迁至南方繁殖、越冬。在安徽此虫每年发生4~5代。5~7月,成虫自南方大量迁入,各代幼虫发生为害盛期大致为:第一代在6月上中旬,第二代7月上中旬,第三代在8月上中旬,第四代在9月上中旬,第五代在10月中旬。一般以第二、三代发生为害较重。 成虫白天喜在茂密的稻田潜藏,也可在草丛及其他旱作田栖息,一遇惊动即飞起。夜晚活动,有趋光性,对白炽灯光趋性较强。产卵有趋嫩绿习性,喜在生长嫩绿、叶宽软披的叶片正反面产卵,以花蜜或蚜虫蜜露作为补充营养。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出现半透明的小白点;二龄时则爬至叶尖附近,吐丝将叶尖卷成小苞,藏在苞内食叶肉,受害处出现白斑。以后虫苞加大,单叶被吃去1/4以上时,幼虫即转移,另结新苞为害。老熟幼虫少数留在原苞内化蛹,多数爬到稻丛下部稻叶上、稻茎之间或叶鞘内化蛹。 稻纵卷叶螟喜温暖、高湿,温度22~28℃,相对湿度80%以上,最适于其发生。矮杆、阔叶、叶色嫩绿的品种,或灌水过深、施氮肥过迟,易引起水稻徒长与披叶,适于取食为害,通常发生严重。天敌对其数量的抑制,常有重要的作用。卵期以稻螟赤眼蜂和拟澳洲赤眼蜂寄生为主,寄生率可高达80%以上,幼虫期有稻纵卷叶螟绒茧蜂等多种寄生蜂。捕食性天敌中多种蜘蛛、步甲、隐翅虫等,都能控制其种群数量。
[防治] (1)农业防治技术 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使水稻生长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结合稻田管理,在幼虫孵化期间烤田,或在化蛹盛期灌水,均可减轻受害程度。 (2)化学药剂防治 为了保护寄生蜂,可在幼虫孵化盛期或在3龄盛期施药,百丛有虫100头的田块为防治对象田。可用25%杀虫双水剂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3.6%杀虫单颗粒剂,每亩4千克撒施;还可用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每亩100毫升,加水50千克喷雾。 (3)生物防治技术 在产卵始盛至高峰期分期分批释放赤眼蜂,每次每亩3~4万头,每3天一次,连续3次。也可施用生物农药杀螟杆菌、青虫菌或苏云金杆菌hd—1菌剂(100亿以上孢子/克),每亩200克,对水75千克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