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腐烂病又称姜瘟病、软腐病,是生姜生产中最为常见,且在各姜区普遍发生的一种毁灭性病害。近两年来由于我市7、8月份持续高温多雨,导致姜腐烂病大面积发生。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重者50%以上,甚至绝产,对生姜的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笔者经过1997、1998、1999年连续3年的栽培试验,逐渐探明了姜瘟病的发生规律,并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现将姜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一、症状 生姜的根、茎、叶均可受害发病。病菌一般先在地上茎基部及根茎上侵染危害。发病初,叶片卷缩、下垂而无光泽,而后叶片由下而上变枯黄,病株基部初呈暗紫色,后变水渍状黄褐色,继而根茎变软腐烂,有白色发臭的粘液。最后地上部调萎枯死,并易从茎秆基部折断倒伏。 二、发病规律 姜腐烂病为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为青枯假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ea rum),该病原菌存活的温度为5℃——10℃,最适25℃左右,52℃10分钟可以致死。它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上越冬,因而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料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再侵染源。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自然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液可借助水流传播。 姜瘟病流行期长,危害严重。华北地区一般7月份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10月份停止发生。其发病的早晚、轻重与当年的气候及降雨量有关,一般温度越高,潜育期及病程越短,病害蔓延越快,尤其是高温多雨天气,大量病菌随水扩散,造成多次再侵染,往往在较短时间内就会引起大批植株发病。因此在发病季节,如天气闷热多雨,田间湿度大,发病严重;反之,降雨量较少,气温较低的年份往往发病较轻。此外,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砂质土,一般发病轻,而地势低洼,易积水,土壤粘重或偏施氮肥的地块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 根据生姜腐烂病的发生规律及流行条件,应采取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策略。 (一)轮作换茬 因生姜腐烂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于已发病的地块,要间隔2——3年以上才可再种。种植生姜的前茬应是新茬或粮食作物,而菜园地以葱、蒜茬较好,种过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作物,特别是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植生姜。 (二)选用无病姜种,杜绝种姜传菌 生姜收获前,可在无病姜田严格选种,在姜窖内单放单贮,翌年下地前再进行严格挑选,消除种姜带菌隐患。 (三)姜种浸种消毒 播种前用姜瘟宁300倍浸种30分钟;或用甲醛水液100——150倍液浸种4——6小时;或用1:1:100的波尔多液浸种10——20分钟;或100倍的石灰水浸种3天;也可用硫酸链霉素、卡那霉素0.05%溶液浸种48小时,然后捞出平地堆放并用草帘子或麻袋覆盖闷种6——12小时后再催芽播种。 (四)选地、整地 姜田应选地势较高、能灌能排的壤土地,整地时,地面要平,姜沟不宜过长,以防排水不畅、田间积水,引发病害。 (五)施净肥 种植生姜所用肥料应保证无腐烂病病菌,因而不可用病姜、病株及带菌土壤沤制土杂肥,所用的有机肥必须经充分腐熟后方可使用。 (六)浇净水 姜田最好采用井水灌溉,并防止水污染,严禁病株向水渠及水井里乱扔。如有条件最好采用塑料软管浇灌。 (七)病株处理 当田间发现病株后,除应及时拔除中心病株外,还应将四周0.5m以内的健株一并去掉,并挖去带菌土壤,在病穴内撤施石灰,然后用干净的无菌土掩埋。为防止浇水时病菌向下传播,应使水流绕过发病地带。 (八)药剂防治 在发病前施药防病,效果很好,即在娘姜前后用40%的代森铵160倍液灌窝,或600倍液喷雾,每7——10dl次,连续3——4次,防治效果达87.2%。一旦发生姜瘟,用石灰水1.5kg、退菌特0.25kg,对水50kg搅匀淋浇;或用姜瘟宁300倍液于齐苗期灌窝;发病初期,用姜瘟宁500倍液灌窝或喷雾,每隔5——7d喷1次,连续2——3次,防治效果最好。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6 15:40 , Processed in 0.57131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