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重茬是指第一季大豆收获后, 下一季继续种大豆。 迎茬是
指第一季大豆收获后, 第二季种植非豆科作物, 第三季再种大豆,
即隔季种植大豆。 大豆是最忌重茬、 迎茬的作物。 大豆重茬、 迎
茬时, 植株生长迟缓、 矮小, 叶色发黄, 易感染病虫害, 致使大
豆荚小、 粒小, 产量低, 一般重茬减产11.1%~34.6%, 迎茬减
产5%~20%。 如果连续5年以上将带来毁灭性灾害。 在大豆产区
土地有限, 不重茬、 迎茬很难, 利用科学技术, 分析重茬、 迎茬减
产的原因, 防治或减轻重茬、 迎茬减产是唯一的出路。 减产的原因
有如下几点。
(1) 营养元素亏缺 在同一地块上, 连年种植大豆, 每年都吸
收相同的养分, 因而造成营养元素片面消耗, 不能满足大豆生育期
对土壤养分的需求。 随着重茬、 迎茬年限的增加, 土壤中全氮、 全
磷和全钾的含量变化不大, 但水解氮、 速效钾含量降低, 微量元素
有效锌、 硼含量大量减少。 豆茬土壤的五氧化二磷含量比谷子茬、
玉米茬少, 这样的土壤再种大豆, 必然影响产量。
(2) 病虫草害加剧 大豆重茬、 迎茬的地块, 由于以大豆寄生
传染的细菌性斑点病、 根腐病、 黑斑病、 立枯病、 胞囊线虫病及菌
核病等越冬基数较高, 并获得继续发病的环境和条件, 因而危害越
来越重。 危害大豆的害虫如食心虫、 蛴螬等也愈加猖獗。 重茬、 迎
茬使豆田的杂草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 稗草、 鸭跖草、 蓼、 苣荬
菜、 灰菜、 龙葵数量较正茬高。
(3) 土壤生物活性变化 大豆连作3年以上, 土壤微生物种群
数量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即F·B菌较多, 其中有的降低大豆发芽
率, 有的侵染根部, 导致根腐病。 连作大豆的土壤细菌减少、 真菌
增多。 真菌数量的增加与细菌的数量下降标志着土壤肥力的下降,
而且某些真菌可产生毒素, 阻碍大豆生长。 真菌对重茬大豆的生长
发育影响很大, 镰刀菌可侵染根部, 导致根腐病等, 这是连作障碍
85大豆优质高产问答
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不同重茬年限耕层土壤酶的活性分析表
明, 重茬可使磷酸酶、 脲酶活性下降, 蔗糖酶活性增强, 转化酶活
性在连作年限超过5年后才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而过氧化氢酶
则表现出年限间的差异。 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降低, 则尿素水解反应
及有机磷化合物分解反应弱, 为作物提供的氮、 磷营养元素就少。
不同重茬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析结果表明, 重茬使根际土壤微
生物区系由高肥型的 “细菌型” 土壤向低肥型的 “真菌型” 土壤
转化。
(4) 植株因素 重茬大豆导致土壤养分单一, 物化性状及生物
活性改变, 病虫草害严重, 大豆植株生育不良, 植株矮小、 瘦弱,
冠层分布不合理, 中层叶面积较小, 叶面积指数小, 叶片黄萎, 功
能期持续时间短, 功能弱, 同化产物积累少, 产量低。
(5) 土壤理化性状变差 重茬使耕层土壤的物理性状改变。 非
毛管孔隙表层增大, 大孔隙多, 三相比不协调, 这说明土壤紧实
板结而缺少团粒结构。 重茬地块10~20厘米耕层土壤土体垒结
较紧密, 简单团聚体居多, 孔隙均为裂隙状和囊状, 彼此连通性
差。 而正茬土壤土体结构疏松, 土体通透性好, 彼此连通好, 团
聚体内部孔隙较多, 有利于根系的穿插。 重 茬 土 壤 pH 值 下 降,
表明土壤中存在大豆根系每年分泌的酸性物质。 大豆根系分泌物
的产生与其自身代谢及外部环境有关。 大豆根系分泌物 (如脱落
酸) 对根系的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重茬阻碍了大豆根系的正
常生长和根瘤的发育, 导致根干重和有效根瘤数减少。 另外, 还
导致单株根瘤体积变小。 最近的研究表明, 大豆根际土壤环境中
存在紫 青 霉, 紫 青 霉 分 泌 的 毒 素 会 抑 制 大 豆 种 子 萌 发 和 根 系
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