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疫病又称为大豆疫霉根腐病, 是我国对外一类检疫对象。
我国仅有局部地区发生。
(1) 发病症状 危害植株的根、 茎、 叶及豆荚, 可引起根腐、
茎腐、 植株矮化、 枯萎和死亡等症状。 病种子播种后引起种子和幼
芽出土前腐烂或出土后幼苗发生猝倒。 主根和侧根等根系受害变褐
腐烂, 致使根系发育不良。 成株期发病往往表现为植株叶片由下而
上萎蔫发黄, 植株逐渐枯萎死亡。 剖视茎秆可见髓维管束变褐坏
死。 豆荚受害多从基部发生, 呈水渍状, 逐渐扩展到整个豆荚, 最
后整个豆荚变褐干枯。 病荚中的豆粒也可受到侵染, 豆粒表面无光
泽, 呈褐色至黑褐色, 皱缩干瘪, 豆粒变小。 该病症状不易与枯萎
病相区分, 往往借助病菌分离鉴定进行区分。
(2) 发病规律 病原为大豆疫霉, 属于卵菌。 为典型的土传病
害。 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或混在种子中的土壤中
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豆粒种皮、 胚和子叶也可带菌成为病
菌远距离传播的重要载体。
土壤中或病残体上的卵孢子可存活多年。 卵孢子经30天休眠
才萌发。 低温多湿的环境条件有利于发病, 土壤黏重或重茬地发
病重。
(3) 防治方法
①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因大豆疫病是通过种子及种子上所带
的土壤传播的, 所以不要从疫区引种。
② 农业防治 选用 抗 耐 病 品 种。 避 免 种 植 在 低 洼、 排 水 不
良或重黏的土地上, 加 强 耕 作, 防 止 土 壤 板 结, 提 高 水 的 渗 透
性, 雨后及时 排 除 田 间 积 水, 防 止 长 时 间 浸 泡。 实 行 轮 作 换
茬, 在发病田采用抗 耐 病 品 种, 进 行 4 年 以 上 轮 作; 严 重 地 块
可改种水田。
③ 种子处理 用 72%霜 脲 氰 · 锰 锌 可 湿 性 粉 剂 或 58% 甲
175大豆优质高产问答
霜灵· 锰 锌 可 湿 性 粉 剂 按 种 量 的 0.3% ~0.4% 拌 种, 随 拌
随种。
④ 化学防治 必要时可选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64%恶霜灵可湿性粉剂
500倍液、 72%霜脲氰· 锰锌可湿性粉剂 700 倍液、 69%烯酰吗
啉·锰锌可湿性粉剂900倍液等喷洒或浇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