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锈病是大豆的重要病害, 主要危害大豆叶片、 叶柄和茎。
各地种植的春大豆、 夏大豆、 秋大豆和冬大豆均有发生。 大豆锈病
在长江以南发生很严重, 以秋大豆发病较重, 特别是在雨季气候潮
湿时发病严重, 发病后叶片提前15~20天枯死, 植株生长发育受
到严重影 响, 一 般 造 成 大 豆 减 产 10% ~30%, 严 重 时 减 产 可 达
50%~60%, 甚至80%。 大豆锈病主要危害叶片, 也可侵染叶柄
和茎部。 除危害大豆外, 还寄生于野生大豆、 菜豆、 豇豆等其他豆
科作物上。
(1) 发病症状 叶片两面均可发病, 侵染初期, 叶片迎光透视
能发现灰褐色小点, 而后病斑扩大呈黄褐色或红褐色、 紫褐色斑
点, 病斑密集时形成坏死斑, 叶表稍隆起, 内为一堆粉末, 是病菌
的孢子, 破裂后散出铁锈色粉末状孢子。 植株一般先从下部叶片感
病, 向上蔓延, 叶片迅速发黄, 并枯焦脱落, 致使秕荚率高, 豆粒
不饱满。 后期病斑上形成黑褐色隆起的疱斑 (冬孢子堆)。 叶柄和
茎部受害症状与叶片病斑相似。
173大豆优质高产问答
(2) 发病规律 大 豆 锈 病 是 由 真 菌 引 起 的。 病 原 为 豆 薯 层
锈, 属于担子菌亚门的 锈 菌。 该 病 菌 仅 见 有 夏 孢 子 和 冬 孢 子 阶
段, 其他阶段不 明。 该 菌 以 冬 孢 子 阶 段 越 冬, 一 代 只 需 7~9
天, 一年可产生许多代。 由 豆 薯 层 锈 菌 夏 孢 子 的 传 播 而 引 发 的
大豆锈病, 借助气流 由 南 向 北 传 播, 全 国 大 豆 锈 病 发 病 期, 冬
大豆3~5月份, 春大豆 5~7 月 份, 夏 大 豆 8~10 月 份, 秋 大
豆9~11月份。
大豆各生育期均可受侵染, 多雨、 潮湿年份有利于病害的侵染
与蔓延。 在南方大豆产区秋大豆播种愈早, 发病愈严重。 低洼多涝
的积水田或过度密植通风不良的地块发病严重。 花期前一般不易感
病, 花后易感病, 越接近成熟期越易感病。
(3) 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病品种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应选用抗病品种,
经抗性鉴定, 我国大豆品种资源尚未发现高抗锈病的抗病品种, 但
有不少中抗品种, 不少抗性品种丰产性较好, 可直接用于生产, 有
的可以作为抗原利用, 培育抗病品种。
② 农业防治 导致锈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因素是空气湿度大,
故应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 种植大田要开好围沟、 厢沟, 及时清沟
排渍。 调整播种期, 避开发病高峰, 避开花荚期的严重发病期。 合
理密植, 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磷、 钾肥。 合理轮作, 与其他非豆科
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的制度。 清除病株残叶, 深翻土地。 收获后
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 带出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深翻土壤, 减少
土表越冬病菌。
③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可选用43%戊唑醇悬
浮剂 4000~6000 倍 液, 或 40% 氟 硅 唑 乳 油 6000~7000 倍 液、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
剂800~1000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36%甲基硫
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50%硫黄悬浮剂300倍液、 50%萎锈灵乳油
800倍液、 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25%丙环
174第四章 大豆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唑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每隔7~10天喷药1次, 连续喷1~
2次, 可收到好的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