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 (彩图36) 是豆科植物的重要刺吸式害虫, 俗称腻虫、
蜜虫、 油虫等。 属于同翅目蚜科, 大豆蚜虫是为害大豆的重要害
虫。 近年来, 由于暖冬的出现及疏于防治, 大豆蚜虫为害逐年加
重, 一般田块减产20%~30%, 严重的可减产50%。
(1) 为害特点 大豆蚜具有趋嫩的习性, 成蚜和若蚜群集于被
害植株的嫩叶背面、 嫩茎及生长点等处刺吸汁液, 豆叶被害处叶绿
素消失, 形成鲜黄色的不规则黄斑, 而后黄斑逐渐扩大, 并变为褐
色, 严重时布满茎叶, 叶背扭曲或皱缩, 植株生长受阻、 生育期推
迟, 同时还传播大豆花叶病毒病。 大豆蚜还会在取食处排出大量水
分和蜜露, 妨碍光合作用, 减少干物质积累, 降低产量和品质。
(2) 形态特征
① 有翅孤雌蚜 体长1~1.5毫米, 长椭圆形, 头、 胸黑色,
额瘤不明显。 腹部圆筒状, 黄绿色, 尾片圆锥形, 臀板末端钝圆
多毛。
② 无翅孤雌蚜 体长1.3~1.6毫米, 长椭圆形, 无翅, 体黄
201大豆优质高产问答
色至黄绿色。 额瘤不明显, 触角短于躯体, 臀板有细毛。
③ 若虫 头和胸部淡黄色, 触角第5节以上为暗黑褐色, 其
余为黄绿色, 复眼暗红色。 翅芽淡白色或淡黄色, 腹部淡黄绿色,
腹管短小, 尾端圆锥形。
(3) 发生规律 大豆蚜一年发生十几代, 华北和东北地区均以
虫卵越冬。 大豆蚜具有早期点片发生和后期蔓延速度快的特点。 在
5月中、 下旬, 大豆出苗后, 从第一寄主鼠李迁飞进入豆田, 开始
为害幼苗, 由于迁飞株率仅在1%左右, 所以此时仅点片发生。
大豆蚜 的 发 生 受 当 年 6~7 月 气 候 条 件 的 影 响, 气 温 20~
24℃, 相对湿度在78%以下时, 最适合大豆蚜繁殖, 发病重, 若
此期间连续5天平均气温高于25℃, 相对湿度超过80%, 则可使
大豆蚜成批死亡。 一般6月下旬, 大豆开花前, 蚜虫便很快蔓延全
田。 7月中旬, 大豆盛花期时, 如条件适宜, 则大豆蚜迅速繁殖并
群集于植株顶叶及分枝的幼嫩茎叶上为害, 从而造成蚜虫大发生。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及时铲除田边、 沟边、 塘边杂草, 减少虫源。
② 种子处理 用大豆种衣剂包衣, 防治早期迁入豆苗上的蚜
虫, 也可兼治其他苗期害虫、 地下害虫。
③ 物理防治 利用银灰色膜避蚜, 利用蚜虫对黄色的趋性,
采用黄板诱杀。
④ 生物防治 利用蚜虫的天敌控制蚜虫。 蚜虫的天敌很多,
如异色瓢虫、 龟纹瓢虫、 长扁食蚜蝇、 草蛉、 小花蝽、 烟蚜茧蜂、
菜蚜茧蜂、 蚜小蜂等。
⑤ 化学防治 蚜虫发生量大, 农业防治和天敌不能控制时,
要在苗期或蚜虫盛发前防治, 当有蚜株率达10%或平均每株有虫
3~5头时及时防治。 提倡选用1%苦参碱2号可溶性液剂1200倍
液, 或5%天然除虫菊素乳油1000倍液、 2.5%鱼藤酮乳油500~
600倍液、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 1%阿维菌素乳油
1500倍液、 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000倍液、 5%增效抗蚜威液
剂2000倍液、 2.5%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抗蚜威
有利于保护天敌, 由于蚜虫易产生抗药性, 因此应注意轮换使用。
202第四章 大豆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