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黑点病又称为大豆茎黑点病, 是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 主
要为害豆荚和茎秆, 造成茎秆枯死, 豆荚不结实, 严重时植株成片
死亡。 病荚内豆粒瘦小, 影响产量和品质, 病豆粒的商品价值和出
油率降低。
(1) 发病症状 大豆不同部位黑点病的发病症状见表24。
表 24 大豆不同部位黑点病的发病症状
茎秆
病斑多生于茎基部和茎下部分枝处,出现灰褐色病斑,边缘红褐色,渐变为
略凹陷的红褐色条纹,后变为灰白色,呈长条形或椭圆形,严重时扩至全茎,上
密布纵向排列的小黑点(分生孢子器),这是该病的明显特征。 病株早枯,茎秆
腐朽易折
豆荚
病斑初期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逐渐连成大斑。 后期病斑灰白色,病荚
干枯,上面散生略突出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豆荚受害后内侧和
豆粒表面密生灰白色菌丝体,病荚内有白色菌丝。 染病种子一般不能出芽,即
使出芽,长出的幼苗也很弱
(2) 发病规律 大豆黑点病由真菌引起, 病原为大豆拟茎点
霉, 属于子囊菌的无性阶段 (半知菌)。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器在病株残体上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种子也可带菌越冬,
在冷凉、 干燥的条件下, 菌丝体可在贮藏的种子里存活2年。 由带
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呈系统侵染。 越冬的病残体在初夏可产生子囊壳
和子囊孢子, 然后借风、 雨传播, 引起初侵染发病。
老叶和受昆虫等伤害的叶片或茎部易受侵染。 大豆开花期至成
熟期多雨、 多湿有利于发病, 植株缺钾或感病病毒易受侵染。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增施磷、 钾肥, 提高植株
的抗病力。 大豆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残体, 减少病菌来源。
② 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 淘汰病粒。 用种子量0.3%的50%
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 可选用65%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94第四章 大豆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500倍液, 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 10天后
再喷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