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灰星病 (彩图31、 彩图32) 是大豆的重要病害, 普遍发
生在春、 夏大豆上, 全国均有发生, 尤其东北发生普遍而重, 整个
生育期均可发生, 主要危害大豆叶片, 严重时使叶片枯死, 引起落
叶, 造成减产, 也可侵染叶柄、 茎和荚。
(1) 发病 症 状 大 豆 灰 星 病 在 植 株 不 同 部 位 的 发 病 症 状 见
表22。
表 22 大豆灰星病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发病症状
叶片
叶上病斑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可达2厘米。 幼苗期先从叶
缘向叶中心扩展,形成“V”字形病斑,最初病斑为浅绿色,以后变为浅灰
至浅褐色,边缘有一条较窄的暗褐色或紫色带。 后期病斑中央为灰白色,
故称为灰星病。 老的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针尖大小的斑点,即病菌的分
生孢子器,病斑易破裂穿孔
叶柄、茎 病斑为长条状,呈浅灰色或浅褐色,有淡紫色或褐色边缘
豆荚 病斑为圆形,边缘为红色
(2) 发病规律 大豆灰星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病原
为大豆叶点霉。 病菌以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等病残体上越
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田间借风、 雨进行传播。
在冷凉、 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发病重, 可引起早期落叶。 高温、
高湿有利于发病。 生长期间气温在24~30℃、 相对湿度在85%以
上, 或多雨、 多露则容易发病。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 大豆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
株残体。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生长期适时浇水, 雨
后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
② 种子处理 用种子量 0.3% 的 50% 福 美 双 可 湿 性 粉 剂 或
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 化学防治 在必要的情况下可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可于发
病初期, 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 或36%甲基硫
188第四章 大豆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 50%异菌
脲可 湿 性 粉 剂 1000 倍 液、 80% 代 森 锰 锌 可 湿 性 粉 剂 800 倍 液、
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 45%噻菌灵悬浮剂1000倍液等喷雾
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