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叶片出现 “蛙眼” 状斑, 是大豆灰斑病 (彩图30) 危害
所致, 大豆灰斑病又称为斑点病、 蛙眼病。 我国大豆主产区均有发
生。 危害大豆的叶、 茎、 荚、 籽粒, 对叶片和籽粒的危害较为严
重, 受害叶片可布满病斑, 造成叶片提早枯死, 一般可造成减产
12%~15%, 严重时产量损失达50%。 同时, 病株种子百粒重降
低4% ~21.8%, 含 油 量 降 低 0.48% ~6.7%, 蛋 白 质 平 均 降 低
1.2%, 品质明显变劣。
(1) 发病症状 大豆不同部位灰斑病症状识别要点见表21。
表 21 大豆不同部位灰斑病症状识别要点
幼苗
子叶上的病斑为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呈深褐色,略凹陷,天气干旱时病斑
不扩大。 苗期低温、多雨时,子叶上的病斑则迅速扩延到幼苗生长点,使幼苗
顶芽变褐枯死
叶片
成株期叶片病斑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约为2~5毫米,中
央灰白色,周围红褐色,与健康部分界清晰,病斑与蛙眼相似,故又称为蛙眼
病,这是区分灰斑病与其他叶部病害的主要特征。 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有密
集的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叶片上可生几十个
病斑,使叶片提早脱落
茎秆
病斑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发病后期中央灰色,边
缘黑褐色,其上布满微小黑点
豆荚 产生圆形或椭圆形病斑,扩大后可呈纺锤形,中央灰色,边缘红褐色,或全为
褐色,因荚上多毛,不易看到霉状物
豆粒
轻病粒只生褐色小斑点,重者病斑为突起的圆形斑,病斑为近圆形或不规则
形,中央灰色,边缘暗褐色,似蛙眼状。 严重时病部表面粗糙,可突出表面并生
有细小裂纹
(2) 发病规律 大豆灰斑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病原为大豆
186第四章 大豆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尾孢, 属于半知菌亚门,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种子或病株残
体上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带菌种子萌发至长出子叶的时期
即可发病, 形成发病中心, 并产生分生孢子, 借风、 雨向四周传
播, 再侵染叶片和豆荚。
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 以21~26℃ 为最适宜温度, 超
过35℃时萌发率明显降低, 萌发的最低湿度为65%~75%, 湿度
越大, 萌发率越高。 一般6月上、 中旬叶片开始发病, 7月中旬进
入发病盛期。 豆荚从嫩荚期开始发病, 鼓粒期为发病盛期, 7~8
月份遇高温多湿天气则发病重。 品种的抗病性明显影响病害在田间
的流行, 高感品种发病早、 蔓延快、 病斑多、 形成的孢子量大; 抗
病品种则发病晚、 病斑少、 孢子量小。 大豆种子带菌率高, 病株残
体未清理彻底以及大豆连作等使田间菌量大, 发病也较重; 低温高
湿地发病率常常高于岗地。
(3)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灰斑病最主要的方法。 此
外, 应与小麦、 玉米等作物合理轮作避免重茬, 并清除田间大豆残
体,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保证通风透光, 同时应降低田间湿度, 收
获后及时深翻。
② 种子处理 利用杀菌剂, 例如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
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1混合拌种, 可以有效降低灰斑病的危
害, 用量一般为种子重量的0.3%~0.4%。 也可用60%多福合剂
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
③ 生物防治 1%武夷菌素水剂100~150倍液喷雾。
④ 化学防治 开花至结荚期, 如病叶率达15%左右, 多雨潮
湿时, 或发病初期, 可选用36%多菌灵悬浮剂500倍液, 或40%
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 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
液、 50%异菌脲可湿 性 粉 剂 1200 倍 液、 65%甲 霉 灵 可 湿 性 粉 剂
100倍液、 50%多霉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 每亩用药
液50~60千克, 隔7~10天防治1次, 整个生育期防治2次即可。
防治重 点 应 放 在 叶 部, 这 样 可 以 减 少 叶 部 菌 源, 进 而 减 轻 荚 部
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