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赤霉病 (彩图26) 又称为大豆粉霉病, 是大豆的重要病
害, 分布广泛, 发生很普遍, 主要危害幼苗子叶、 豆荚和种子。 一
般年份发病较轻, 少量豆荚受害, 轻度影响生产。 发病严重的地块
和多雨年份, 显著降低产量和品质。
(1) 发病症状 大豆不同部位赤霉病的发病症状见表18。
表 18 大豆不同部位赤霉病的发病症状
幼苗 病斑生于子叶边缘,半圆形,凹陷,中央为淡紫色或淡褐色,边缘为紫红色,天
气潮湿时病斑表面生粉红色粉状物(分生孢子),天气干燥时病斑干裂
豆荚
病斑为淡褐色,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多生于豆荚边缘,此时为半圆形,稍凹
陷,病斑上生粉红色或粉白色粉状物(分生孢子),豆荚受害严重时开裂,豆粒常
包围一层白色或粉红色霉层(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贮藏期间室内温度高、湿度
大,病菌可进一步扩展到种子深层。 从病种子长出的幼苗,子叶边缘常有半圆
形、中央浅褐色、边缘紫红色的病斑。 潮湿时病斑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粉红镰孢和尖镰孢, 属于半知菌亚
门。 病菌以菌丝体、 分生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荚和种子上越冬, 成
为翌年的初侵染源。 病菌在田间借风、 雨进行传播。
发病的适宜温度为30℃, 幼苗出土时遇雨或播种过深时, 幼
苗发病重。 大豆结荚期温度高、 湿度大, 则病害严重。 贮藏期间若
仓库温度高, 则会促进病害的发展。
(3) 防治方法
① 种 子 处 理 精 选 良 种, 清 除 霉 种, 并 用 种 子 量 0.3% 的
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灵可湿性粉剂、 50%福美双可
湿性粉剂拌种。
② 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 收获后深翻土地。 生长季节及时排
除田间积水, 降低温度。 注意避免过于密植。 种子入库前要充分晒
182第四章 大豆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干, 注意库内的温、 湿度。
③ 化学防治 必要的情况下, 在田间发病初期可喷施60%多
菌灵盐酸盐水溶性粉剂1000倍液, 每亩喷对好的药液50升, 间隔
10~15天喷1次, 共喷2次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