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潜蝇又称大豆根蛆、 潜根蝇。 大豆根潜蝇已成为北方大
豆的主要地下害虫。 主要以幼虫为害主根, 使其形成肿瘤甚至腐
烂, 重者死亡, 轻者造成地下部生长不良, 并可引起大豆根腐病的
发生。
(1)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大豆幼苗。 以幼虫为害大豆幼苗根部
皮层, 被害根形成条状伤痕、 变粗、 变褐, 或纵裂, 或畸形增生成
肿瘤, 大豆幼苗早期受害, 由于根腐病菌从伤口侵染, 因此大豆
幼苗生长速度减 慢, 植 株 矮 小, 叶 色 黄, 可 使 幼 苗 死 亡。 未 被
根腐病菌侵染 的 根 部, 根 毛 短, 根 瘤 及 侧 根 减 少, 根 皮 腐 烂,
生育衰弱, 以至于叶 片 变 黄、 早 落。 幼 虫 在 皮 层 为 害, 形 成 大
213大豆优质高产问答
小不同的肿瘤或裂 口, 呈 破 肚 现 象。 幼 虫 化 蛹 后, 受 害 植 株 的
根部伤口可逐渐愈 合, 植 株 虽 恢 复 生 长, 但 根 瘤 较 少, 顶 叶 发
黄, 荚少, 产 量 低。 有 的 豆 株 生 长 矮 小, 分 枝 和 结 荚 量 减 少,
产量降低。
(2) 识别要点
① 成虫 黑色, 体长2.5~3毫米, 翅展1.5毫米, 浅紫色,
有金属光泽。 头比胸大, 复眼大, 红褐色。 足黑褐色。
② 卵 长约0.4毫米, 橄榄形, 白色透明。
③ 幼虫 (根蛆) 老熟幼虫体长3.5~4毫米, 无足型, 呈圆
筒形、 乳白色小蛆, 进而全体呈现浅黄色, 半透明, 虫体前粗后
细, 头缩入前胸。
④ 蛹 长2.2~2.5毫米, 黑色, 长椭圆形, 两端略尖, 前后
仍保留幼虫期的几个气门突, 呈黑褐色。
(3) 发生规律 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 以蛹在被害根茬附
近土壤内越冬。 越冬蛹的羽化始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初, 羽化盛
期为6月上中旬, 成虫交配产卵, 卵经3~4天孵化为幼虫, 幼虫
为害盛期为6月中、 下旬, 6月下旬化蛹越冬。
成虫有趋化性 (糖、 蜜) 和补充营养习性, 需取食豆苗的子叶
和真叶汁液才能产卵繁殖。 成虫多选择幼嫩豆苗产卵, 在大豆根表
皮下无根毛的一侧产卵。 卵为单粒散产, 每株多粒。 幼虫孵化后在
胚轴皮下蛀食, 并可钻蛀移到根端部, 形成一条3~5厘米长的蛇
形隧道。 随着根的横向生长, 使根皮沿蛀道产生破裂, 形成破肚现
象, 有的由于幼虫取食, 刺激根皮组织木栓化而形成肿瘤。 随着虫
体的增大, 根部肿瘤也增大。
大豆根潜蝇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0~25℃。 终霜期晚、 气温较
高、 土壤干旱时发生轻于气温低、 土壤湿度大的年份。 肥沃地块比
瘠薄地块为害严重, 岗地比洼地为害严重, 坡地重于平地, 沙质土
壤重于棕壤土, 靠近草荒的地块和连作地为害严重。 重茬地越冬虫
源数量较多, 发生为害重; 迎茬、 正茬地发生轻。 秋季深翻地块发
生轻。 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下旬气温高, 适宜虫害发生, 连作、 杂
草多以及早播的地块为害重。
214第四章 大豆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4) 防治方法
① 农业防治 此虫为单食性害虫, 只为害大豆和野大豆, 且
飞翔力弱, 可以与禾本科作物、 甜菜、 亚麻等经济作物轮作2年以
上, 但应注意, 不要与前一年大豆田相邻。 在大豆收获后进行秋翻
地, 将蝇蛹深埋土中, 可降低翌年的羽化率, 减轻危害。 适期晚
播, 培育壮苗, 增施磷、 钾肥, 促进幼苗生长和根皮的木质化, 可
增强植株对害虫的抵抗能力。
② 药剂拌种 用50%辛硫磷乳油20克或75%辛硫磷乳油15
克, 对水100克, 喷洒到10千克大豆种子上, 边喷边拌, 拌匀后
闷4~6小时, 阴干后即可播种。 或用40%乐果乳油700毫升对水
400~500毫升, 拌大豆种子10千克。 也可用大豆种衣剂按大豆种
子重量的1.0%~1.5%拌种包衣。
③ 土壤处理 用50%辛硫磷乳油处理土壤, 每亩用量30~40
毫升对 水 适 量, 拌 细 潮 土 撒 施 于 播 种 穴 或 沟 内, 然 后 再 播 大 豆
种子。
④ 化学防治 大豆出苗后, 每天下午4~5 时在豆田内选 5
点, 每点5平方米, 观察豆苗上活动的成虫数, 有成虫0.5~1头/
平方米时, 即应喷药, 可选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 每亩10~
15克对水50千克喷雾, 或每亩用40%乐果乳油或80%敌敌畏乳
油100毫升, 对水50千克喷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