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 (彩图37、 彩图38) 是大豆生产的主要害虫, 又
称小红虫, 属于鳞翅目卷蛾科, 俗名大豆蛀荚蛾, 几乎遍布全国,
各地普遍发生。 以幼虫蛀入豆荚, 咬食豆粒, 造成产量下降, 品质
变劣。 主要发生区一般年份虫食率10%左右, 严重年份达34%~
40%, 甚至80%以上。
(1) 为害特点 幼虫蛀入豆荚, 取食豆粒, 轻者沿瓣缝将豆粒
咬成沟, 似兔嘴状, 重者可将豆粒吃掉大半, 形成虫口破瓣, 严重
时豆粒被吃光。 将虫粪排泄在豆荚内, 影响产量和商品价值。 大多
数幼虫在大豆收获前在荚的边缘咬一孔由荚内脱出, 入土越冬。
(2) 形态特征
① 成虫 体长5~6毫米, 翅展12~14毫米, 黄褐至暗褐色。
前翅暗褐色, 沿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 其周围有明显的
黄色区; 外缘在顶角下略向内凹陷, 外缘臀角上方有一银灰色椭圆
斑, 斑内有3个紫褐色小斑。 后翅浅灰色, 无斑纹。
② 卵 椭圆形, 略有光泽, 初产乳白色, 后转为橙黄色, 表
面可见一半圆形红带。
③ 老熟幼虫 体长8.1~10.2毫米。 初孵幼虫黄白色, 渐变
为橙黄色, 老熟时变为红色, 头及前胸背板黄褐色。
④ 蛹 长5~7毫米, 黄褐色, 纺锤形。 由幼虫吐丝缀合土粒
做成土茧, 长椭圆形, 长8毫米、 宽3~4毫米。
(3) 发生规律 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北, 年发生1代, 以老熟幼
虫在2~8厘米的表土内做茧越冬。 翌年7月下旬破茧而出, 爬到
地表重新结茧化蛹。 成虫在8月羽化, 产卵于嫩荚上, 卵期7天左
右。 幼虫孵化后即蛀入豆荚内食害豆粒, 可在荚内生活20~30天,
至豆荚成熟时脱荚入土做茧越冬。
206第四章 大豆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一般豆荚绒毛多、 结荚早、 嫩荚期与食心虫产卵期相吻合的品
种, 往往发生重; 品种混杂, 开花、 结荚期一致, 花期延长时, 虫
食率也高。 大豆连作, 虫原基数大, 一般比轮作地发生重, 连作年
限愈长发生愈重。 七八月份降水量较多, 土壤湿度较大, 有利于虫
害的发生。
(4) 防治方法
① 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 选用抗虫或耐虫品种是防治大豆食
心虫最经济的方法, 但是抗虫品种有一定的地区性, 必须因地制宜
地选用虫食率低、 丰产性好的品种。
② 农业防治 此虫食性单一, 飞翔力弱, 可采取远距离轮作,
在距前一年大豆田1000米以外的地块种植, 可显著降低当年的蛀
荚率。 尽量避免重茬、 迎茬, 田间管理采取增加中耕除草次数的方
法, 可减少成虫羽化量, 有条件的地块可实行水、 旱田轮作。 大豆
收获后, 及时清理田间落荚和枯叶, 抓紧时间进行秋翻整地, 破坏
大豆食心虫越冬场所, 将钻入土中的大豆食心虫翻到表土上, 通过
机械伤害、 日晒、 风吹、 雨淋、 天敌等方式, 使大豆食心虫的死亡
率提高。
③ 释放赤眼蜂灭卵 在大豆食心虫雌成虫产卵盛期, 每亩释
放2万~3万头赤眼蜂, 每亩用赤眼蜂卵卡数为10个左右, 在田
间将其用大头针或曲别针别在植株上部的茎枝上。 在大豆田块的上
风头适当增加放蜂量, 在大豆田块的下风头可以减少放蜂量。
④ 用白僵菌防虫 在大豆食心虫老熟幼虫入土前, 每亩用白
僵菌粉1千克加细土或草木灰10千克, 搅拌均匀配成药土, 撒在
豆田垄台上和垄沟内, 脱荚落地要入土的老熟幼虫, 接触到白僵菌
孢子后,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 便发病死亡, 达到灭虫的
目的。
⑤ 敌敌畏熏蒸防治成虫 将玉米秸或高粱秸截成20~40厘米
长的段, 一端去皮留穰, 另一端保持原样, 将穰浸在80%敌敌畏
乳油原液中, 每亩可用100~150毫升, 做成药棒后, 将未浸药的
一端插在大豆垄台上, 每隔4~6垄插1行, 每隔4米左右插1根,
每亩插40~50根。 也可用玉米穗轴作为载体吸收药液, 而后将其
207大豆优质高产问答
卡在豆株的枝杈上。 注意: 敌敌畏对高粱有药害, 与高粱间种或附
近有高粱的豆地不能使用。
⑥ 化学防治 在卵高峰后3~5天, 每亩喷撒2%杀螟松粉剂
2.5千克, 或喷洒20%氰戊菊酯乳油1500倍液, 注意一旦幼虫已
蛀入荚内就很难奏效了。 成虫产卵盛期, 可选用2%阿维菌素乳油
3000倍液, 或25%灭幼脲乳油1500倍液、 50%杀螟松乳油800~
1000倍液、 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 90%晶体敌百
虫1500倍液等喷雾, 防治成虫及幼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