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根腐病, 俗称老鼠尾、 烂根。 在花生各生育期均有发生。
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 可引起烂种、 烂芽、 根腐、 苗枯, 成株期受
害则引致根腐、 茎基腐和荚腐。 该病从表面上看叶片发黄, 常易误
认为是缺少营养。
(1) 发病症状 见表12。
表12 花生不同时期根腐病发病症状
幼苗
花生出苗前可侵染刚萌发的种子,造成烂种。 病菌侵染花生幼苗地
下部,主根变黄褐色,支根大都腐烂,拔起苗只存主根,地上部植株矮
小枯萎
成株期
主根根颈上出现凹痕、长条形褐色病斑,随病斑发展至整个主根,根
端呈湿腐状;病株地上部表现为慢性症状,开始表现暂时萎蔫,叶片失
水褪绿、变黄,叶柄下垂;植株矮小,开花结果少,且多为秕果,终致全
株枯萎。 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
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鼠尾”状,无侧根或侧根很少,患
部表面有黄白色至淡红色霉层。 土壤湿度大时,近土面根茎部可长出
不定根,病株一时不易枯死。 病菌可侵染入土的果针和幼嫩的荚果,
果针受害后使荚果易脱落在土内。 病菌和腐霉菌复合感染荚果,可使
荚果腐烂
(2) 发病规律 花生根腐病由半知菌亚门、 镰刀菌属真菌侵染
所引起。 病菌习居于土壤中, 在土中能存活数年, 属维管束寄生
菌, 可堵塞导管和分泌毒素而使植株枯萎。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
壤中越冬, 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 带菌的种仁、 荚果及混有病
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 病菌主要借流水、 施肥或
农事操作而传播, 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 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
再侵染。
种子带菌率高, 发病重; 苗期如遇低温阴雨, 土壤湿度大的情
况下, 可造成病害大面积发生; 土层深厚、 透水性强、 排水好的花
生地发病轻; 连作田、 黄黏土、 土层浅薄的沙砾地发病重; 过度密
植, 枝叶过于茂盛或杂草丛生, 通风透气不良, 抗病力下降, 大雨
228第四章 花生主要病虫害全程监控技术
过后, 利于花生根腐病的发生; 土壤肥力不足, 花生生长缓慢, 植
株矮小, 可加重病情。
(3) 防治方法 应采取耕作栽培防病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的综
合防治措施。
① 种子处理 做好种子的收、 选、 晒、 藏等项工作; 播前翻
晒种子, 剔除变色、 霉烂、 破损的种子。 用占种子重量 0.3%的
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密封24小时后播种。 最好
的办法是采用花生专用种衣剂拌种。
20%绿野花生种子包衣剂能提高花生的成苗率, 有效防治花生
根腐病, 提高花生产量, 以药∶种=1∶40处理花生种子最佳。
② 合理轮作 因地制宜确定轮作方式、 作物搭配和轮作年限。
病轻田块采取隔年轮作, 重病田轮作3~5年。
③ 加强栽培管理 播种前土壤需保持一定湿度, 过于干旱要
适当淋水, 严禁在盛花期、 雨前或久旱后猛灌水, 午后不能小水浅
灌, 以免烫伤花生根部, 大雨过后要及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 施足
底肥, 增施磷、 钾肥, 施用的厩肥要充分腐熟; 精细整地, 提高播
种质量; 视天气条件适期播种; 注意施用净肥, 抓好田间卫生。 田
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 集中烧毁; 拔除病株后, 在发病株穴中撒
施石灰, 避免对附近健株的传染和蔓延。 对病株穴进行灌根消毒灭
菌, 防止病菌扩散蔓延。 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植株和病残体,
集中烧毁和搬离田间堆沤处理。
④ 灌根 齐苗后加强检查, 发现病株随即采用喷雾或淋灌办
法施药封锁中心病株。 可选用 35%福 · 甲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
20%二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300倍液, 3%霉·甲霜水剂800
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等灌根, 隔7~10天
左右1次, 连续喷灌2~3次。
⑤ 喷雾 发病初期,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
倍液, 或7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 或72.2%霜霉威
水剂400~600倍液, 或70%敌磺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 或10%双效灵水剂
200~300倍液, 或50%络氨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或80%乙
229花生优质高产问答
蒜素800~1000倍液, 或高锰酸钾原粉600~1000倍液, 或40%
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质粉剂1000倍液等进行喷啉。 每亩用药液
量30~45千克, 喷叶时最好加生根剂或花生叶面肥及植物生长调
节剂。 每隔7天喷1次, 连喷2~3次, 可控制病情的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