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害特点 蝼蛄为多食性害虫,除喜食小麦外,还喜食各
种蔬菜,对大葱苗床和移栽后的幼苗为害尤为严重。 蝼蛄成虫和
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幼芽,或将幼苗根、茎部咬断,使
幼苗枯死,受害的根部呈乱麻状。 蝼蛄在地下活动,将表土穿成许
多隧道,使幼苗根部透风并与土壤分离,幼苗因失水干枯致死,造
成缺苗断垄,严重的甚至毁种。 使大葱大幅度减产。
(2)形体特征 蝼蛄体狭长,头小,圆锥形。 复眼小而突出,单
眼2个。 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
前足基节包起。 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片
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 内侧有1裂缝为听
器。 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
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
(3)生活习性 华北蝼蛄生活史较长,需3年左右完成1代。
以成虫和八龄以上若虫越冬。 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越冬成虫
开始活动,6月开始产卵,6月中下旬孵化为若虫,10~11月份以
八、九龄若虫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为害,秋季
以大龄若虫越冬。 第三年春季,大龄若虫越冬后开始活动为害,8
月上中旬若虫老熟,羽化为成虫。 经过补充营养成虫进入越冬期。
第四年5~7月份交配,6~8月份产卵继续繁殖。 华北蝼蛄前足
特化为开掘足,适宜在土中活动,越冬入土 深 度 可 达 100~150
厘米。 当20厘米地温达8℃ 时开始活动。 产卵时在土中15~
30厘米处做土室,卵产在土 室 内。 产 卵 期 长 达 1 个 月,可 产 卵
3~9次,每雌产卵200~300粒,最多产500~1000粒。 成虫昼
伏土中,夜间活动。 成虫有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马粪等)、趋
湿性。 喜在轻盐碱地内的缺苗断垄、地埂畦堰附近和松软油渍
土里产卵,4~11 月份为蝼蛄的活动为害期,以 春、秋 两 季 为 害
最严重。 在冬前为 越 冬 作 准 备,有 一 暴 食 期,集 中 为 害 秋 播 麦
田。 盐碱地为害重,壤土地次之,黏土地最轻,主要是因为土质
疏松利于蝼蛄活动。
(4)防治方法 地下害虫长期在土壤中栖息为害,较难防治,
在生产中要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以
播种期防治为主,兼顾生长期防治。 春、夏、秋三季均需防治,同时
还需对蛴螬的成虫进行防治。
①农业防治。 地下害虫一般在杂草丛生、耕作粗放的地区发
生重。 因此,应采用一系列农业措施,如精耕细作、轮作倒茬、深耕
深翻、适时中耕除草、合理灌水以及将各种有机肥充分腐熟发酵
等,可压低虫口密度,减轻为害。
②物理防治。 主要是利用蝼蛄和成虫金龟甲的趋光性,在田
间用黑光灯和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发生为害期,在田边或村庄设
置黑光灯、白炽灯诱杀成虫,以减少田问虫口密度。
③人工捕杀。 结合田问操作,对新拱起的蝼蛄隧道采用人工
挖洞捕杀虫、卵。
④化学防治。 用35%甲基硫环磷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
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可有效地防治3种地下害虫;用75%甲
拌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不仅防治3种地下害虫,还可兼
治苗蚜、灰飞虱和田鼠。 在播种前,每667米2 用50%辛硫磷乳油
250~300毫升对水30~40升,将药剂均匀喷洒在地面,然后耕翻
或用圆盘耙把药剂与土壤混匀。 或每667米2 用50%辛硫磷乳油
200~250毫升,加水稀释10 倍喷洒在25~30 千克细土上并拌
匀,顺垄条施,随即浅锄,防治蛴螬。 为害严重的地块,在秋播以前
用毒饵进行防治。 毒饵随播种撒在播种沟中或与种子混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