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丹,中药名。为白花丹科白花丹属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的全草或根。具有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跌打扭伤,痈肿瘰疬,疥癣瘙痒,毒蛇咬伤。 功效作用功能 祛风除湿,行气活血,解毒消肿。 主治 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跌打扭伤,痈肿瘰疬,疥癣瘙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禁忌 孕妇禁服。外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起泡。 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孕妇禁服。” 2、《广西民族药简编》:“内服时忌吃酸、酱、豆类、芥兰菜、蕹菜等食物。” 化学成分 根和地上部分含酚性成分,全草含有机酸和酯:白花丹素、香草酸及白花丹酸。 药理作用 1、抗生育作用、抗微生物作用、抗炎及致炎作用。 2、对心血管的作用:白花丹素以1mg/100g体重给大鼠口服,12-24h后其使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可引起肝组织总蛋白、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而在血清内总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无明显变化,ALT明显降低。 3、其他作用:白花丹素以2mg/kg给大鼠口服和瘤内注射,对甲基胆蒽所致肿瘤的生长抑制率分别达60%、70%,ED为0.75mg/kg。白花丹素4mg/kg对小鼠淋巴白血病P388细胞有效。 毒理作用 白花丹素给小鼠灌胃的LD50为164mg/kg,大鼠为65mg/kg;亚急性毒性实验,小鼠每日1次给药20-40mg/kg,连续14d,处死动物,大剂量组肾组织未见明显病变,肝内汇管区周围有小灶性坏死,炎细胞浸润;小剂量组肝、肾组织变化同大剂量组。30mg/kg以上剂量,对豚鼠有明显毒性反应及消化道的强烈刺激作用。 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散疮消肿,祛风。治蛇咬,痢症,去眼膜,迎风下泪:擦癣疥癞,去毒俱妙。” 2、《岭南采药录》:“其叶捣烂敷跌打伤,能去瘀。” 3、《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治痨伤吐血,虚弱带下及咳嗽心累。” 4、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治风湿骨痛,陈旧性关节扭伤,心胃气痛。” 5、《云南中草药》:“行气活血,祛风燥湿。” 6、《湖南药物志》:“止痛。治斑蝥中毒。” 7、《福建药物志》:“治疟疾,颈淋巴结核,血瘀经闭,小儿胎毒,眼翳。” 临床应用相关配伍 1、治血瘀经闭:白花丹干根30g,或加瘦猪肉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2、治跌打损伤:鲜白雪花叶捣烂调黄酒加热,揉擦患处;或白雪花根12g,水煎冲酒服。(《福建药物志》) 3、治瘰疬未溃:白花丹鲜根15-30g,酌加猪瘦肉,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4、治厚皮癣:白花丹茎叶捣烂敷。(《广西药用植物图志》) 5、治眼翳:鲜白雪花叶捣烂贴印堂,见出水泡即除去。(《福建药物志》) 6、治脚底硬结疼痛(胼胝):白花丹鲜叶1握,稀饭1撮,食盐少许。捣烂涂贴,日换1次。(《福建民间草药》) 加工炮制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切段晒干或鲜用。 药材鉴别药材性状 主根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长可达30cm,直径约5mm,略弯曲,上端着生多数细根,表面灰褐色或棕黄色。茎圆柱形,直径4-6mm,有分枝,表面黄绿色至淡褐色,节明显,具细纵棱;质硬,易折断,断面皮部呈纤维状,淡棕黄色,中间呈颗粒状,淡黄白色,髓部白色。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长圆状卵形,上面淡绿色至黄绿色,下面淡灰绿色至淡黄绿色。穗状花序顶生,萼管状,被有柄腺体,花白色至淡黄色。气微,味辛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