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先割稻、 后种麦的特殊类型, 独秆小麦栽培技术适用于小
麦播种迟于播种适期10天以上的田块, 由于冬前和冬季不能形成
有效分蘖, 只能依靠主茎成穗为主, 主茎穗比例占80%左右。 在
北方麦区的部分地区, 存在小麦、 玉米等一年两作而光热资源不足
的矛盾, 经常出现倒茬整地慢、 小麦播种晚、 产量低而不稳的情
况。 冬小麦独秆栽培法, 其技术要点是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 高
效施肥以充分发挥主茎穗的生产潜力, 实现足穗、 大穗。
其生育特点有如下几点。
(1) 生物学特点 利用主茎控制分蘖成穗, 达到利用主茎成穗
高产的目的, 避免了常规栽培又促又控和保穗的麻烦。
(2) 生理学特点 确定了以光合作用、 干物质生产为中心的小
麦高产多途径的理论, 确定了不同高产途径与产量形成的规律。
(3) 栽培学特点 解决了晚播小麦苗弱、 穗不足、 贪青晚熟、
粒少、 不饱满的问题。 在栽培上采用前期控氮、 后期氮促, 调控氮
碳营养, 提高碳氮比。 确保小麦晚播、 早熟、 穗足、 粒重、 高产。
(4) 生产特点 有效地解决了前后两茬作物争时间和热量的矛
盾, 有利于提高作物的复种指数, 充分利用热资源, 从而实现晚
播、 高产、 低耗。
(5) 生育期 独秆小麦由于播种偏晚, 在拔节前各生育期都落
后于适期播种的小麦, 但在拔节之后生育进程明显加快, 一般到挑
旗期即可赶上或超过适期播种的小麦, 之后的各生育期与适时播种
小麦同步或略偏早。
(6) 穗分化 独秆小麦由于穗分化时间短, 一般表现穗头偏
小, 但小花结实率高, 经济产量形成拖长, 有利于增加粒重。
(7) 植株形态 独秆小麦的植株形态与常规栽培的小麦有较大
区别。 主要表现在: 根系比较发达, 总根量和种子根条数多; 植株
较矮, 一般相差5~10厘米; 叶片小而少; 节间少而且基部节间
短, 株型紧凑, 适合高密度种植。
(8) 抗逆性特点 晚播独秆小麦, 冬前虽然苗小而不弱, 株型
小而抗逆力强。
(9) 耐寒力强 独秆小麦越冬时, 正处于阶段发育的低龄期,
所以耐寒能力是较强的。 主要是因为此期的小麦植株含糖量高达
13.3%, 比常规高1.6%, 同时冬前至返青期小麦植株粗蛋白、 可
溶性糖含量较高, 一般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
(10) 耐旱力强 独秆小麦要求年后旗叶露尖时, 结合追肥浇
水1次, 比常规栽培法少浇1~2次水, 且能获得同样或更高的产
量。 这是因为独秆晚播小麦冬前分蘖少、 叶面积小、 耗水少, 可把
土壤中积蓄的水分供生长中后期吸收利用。 再就是根系构成好, 种
子很多、 扎得深, 根分布广, 可从土壤深层吸收水分。
(11) 抗倒伏性好 一般情况下, 在每亩穗数达55万~68万
穗、 最大叶面积系数达到6时, 仍不发生倒伏, 主要是因为植株生
长矮小, 节间短而壮, 个体发育性状好。
(12) 病虫害较轻 独秆晚播小麦播种时, 一般不需要药剂拌
种, 冬前一般也不会遭到病虫危害。 其原因是: 播种晚, 气温低,
地下害虫开始潜伏越冬, 也不适合病菌的侵染活动。 植株紧凑, 麦
角干净利落, 透光性好, 春季也不利于白粉病、 锈病等病害的发
生, 有利于延长叶片功能期, 增强后期光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