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种帮种植网_提供实用农业种植技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土壤病了是谁惹得祸?

2024-5-26 11:25| 发布者: 李先生| 查看: 22| 评论: 0

“植物碳基营养原理与天然有机物高效利用技术”项目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猕猴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植物营养专家。

首次提出了植物碳基营养新理论。针对化肥副作用成因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提出了“有机全营养配方施肥”新技术;完成了“天然有机物人工快速降解”和“有机全营养肥料加工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两项专利已实现产业化开发,实现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转化成新型生态肥料。“植物碳基营养机理与天然有机物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被赵玉芬院士任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研究成果。

近日,本报新疆、甘肃、山西、陕西等地读者打电话、聊微信,经常在探讨一个多年来大家一直述说和讨论,但却是迷一样的话题——那就是近年来土地越来越“馋”了,化肥越施越多,出现的产量却不是成比例增加,而是菜没味了,瓜不甜,果不香了,并且土地硬巴巴的,地里的作物病害越来越多!就此问题,记者赶赴位于陕西眉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实验基地采访了“植物碳基营养原理与天然有机物高效利用技术”项目主持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猕猴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植物营养专家刘存寿。

刘存寿开门见山地说:“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这是多年来长期使用化肥而出现的化肥副作用问题。拼命撒化肥,撒掉的不仅是你的钱,还有你这茬和下茬庄稼的命!”据刘存寿分析,好多农民朋友以为自己的地没产量是化肥用少了,便不停地加大化肥使用量,结果增产作用不但不明显,而且还出现了产品品质下降、植物病害增多的现象。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在于人为把土壤搞“病”了。

土壤病到底是什么呢?

谈到土壤病,到底是什么呢?刘存寿说,常见易发的土壤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指的是土壤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通气,又保水保肥,而且还有抗旱的作用。但是土壤团粒结构特别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破坏。比如,浇水过勤、过多,或者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喷洒某些化学杀菌剂,尤其是除草剂,都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如果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构成它的小分子团就不存在了,土就成了面儿状,堆积到一块,就容易造成土壤的板结。很多农民以为土壤板结就是单纯的土壤变硬了,实际上是因为土壤物理结构遭到了破坏,才造成了板结。

2、土壤化学性状的恶化。第一种是土壤酸化。正常中性的土壤pH值大概在7左右,不同地区土壤pH值不同,而我们现在使用的化肥大部分都是酸性的,尤其是一些小厂家生产的化肥质量不过关,酸性程度更严重。土壤酸化的危害表现在影响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吸收。化肥本身就是一个无机盐,由盐离子构成,过多的盐离子残留到土壤之后,导致土壤含盐量过高。

生物有机肥值得推广

在谈到国家近年来为什么提倡使用生物有机肥时,刘存寿说,土壤中富含微生物,各种微生物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健康的土壤生物性状是比较好的,有害菌群和有益菌群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当我们不断种植,不断加入化学肥料,土壤中微生物菌群开始慢慢失调,即有害菌的数量越积累越多,有益菌的数量越来越少。随着种植年数的增加,根部病害会特别厉害,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到最后即使再怎么施肥,产量也上不去。菜农往往只注重施用化肥,却没有关注到土壤生物性状,而土壤生物性状的恶化,是导致作物减产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土壤物理性状、化学性状、生物性状及土壤板结相互影响,当土壤板结时再用肥料,土壤盐渍化、酸化就更严重,生物性状也随之恶化了。所以作物长不好,不是你用肥少了,而是土壤“生病”了。

植物碳基营养新理论带来土壤恢复新理念

在谈到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时,刘存寿认为,土壤、水、大气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并且国家已经提出有关方案和目标。从技术而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十分重视,他自己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20年系统研究,取得了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双突破。

为了高效利用天然有机物的植物营养作用,他们团队首次完成了“天然有机物化学酶快速降解技术研究”,降解速率是微生物的180倍,碳利用率98%,同时无害化转化抗生素、杀灭有害菌和虫卵;再将降解而成的多种有机小分子与包括氮磷钾元素在内的38种无机矿物控制条件下反应,使无机矿物有机化,制备成森林土壤营养物质组成、化学形态和比例完全一致,同时弥补其大量元素不足的缺陷的肥料,浓度是森林土壤的4万~6万倍。肥料制备工艺过程围绕有机活性物的植物营养核心作用,故将此新型肥料定名为“植物碳基营养肥料”。2016年12月,以上成果在由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匡延云教授为组长的成果鉴定会上,专家一致认为这一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刘存寿表示,要改善瓜不甜、果不香的局面,先要考虑是改良土壤。第一,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改善土壤化学形状。某些地区单独使用复合肥的话,利用率连25%都达不到,也就是说施用100斤复合肥用到地,能够被作物吸收的只有25斤左右,其余75斤都白白浪费掉,这部分被浪费的肥料反而会加重土壤盐渍化或酸化。其实,对于常年大量施入复合肥的田块,土壤里都不会缺肥料,氮磷钾只多不少,主要的问题是如何把土壤中残存的氮磷钾,或者说被土壤固定的氮磷钾,一点儿一点儿地活化出来,让作物吸收利用,而不是过多追施化学肥料。我们一直提倡有机肥搭配化肥促进吸收。如果这样坚持改土,肥料的吸收利用率可以提高到80%。第二,补充有益菌(生物菌肥料),改善土壤生物形状。微生物在土壤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物质循环链上的重要环节。它能够活化土壤有机与无机养分,分解有机物,释放养分,增加养分的有效性。第三,合理使用土壤调理剂。土壤调理剂的作用,就是把碎的土壤颗粒粘成一个个的小团粒,即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土壤调理剂在水的作用下会变得特别粘,一个个的小团粒会形成土壤胶体,这种胶体就形成了土壤团粒结构,保证土壤透气、保肥,根系也更容易往下扎。

刘存寿提醒,土壤调理剂虽然对土壤有改良和调理作用,但选用的时候一定要了解是针对哪类土壤的,而且用量要合理把握。有些土壤调理剂是针对碱性土壤,有些是针对酸性土壤,使用过量则会出现副作用。农民朋友最好用秸秆还田,尤其是针对大棚土壤来讲,秸秆的效果非常好,比单独使用有机肥效果更好。现在很多农民朋友还在用未腐熟的粪肥作为有机肥,危害很大。不管是鸡粪、牛粪,使用时可以通过加入秸秆腐熟发酵。

总之,土壤改良既是一个紧迫又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一点,要从多方面入手,明确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改良。

  
耕种帮提供实用种植技术
上一篇:土壤贫瘠怎么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
植物碳基营养原理与天然有机物高效利用技术项目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猕猴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植物营养专家。 首次提出了植物碳基营养新理论。针对化肥副作用成因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提出了有机全营养 ...
下一篇:如何判断土壤的肥力程度
植物碳基营养原理与天然有机物高效利用技术项目主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陕西省猕猴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陕西省科技特派员,植物营养专家。 首次提出了植物碳基营养新理论。针对化肥副作用成因进行了长期系统研究,提出了有机全营养 ...

相关技术

最新评论

羊粪有机肥料介绍
  羊粪有机肥料介绍  羊粪有机肥料采用内蒙古圈养吃精饲料绵羊羊粪为原材料,添加
西葫芦的生育周期
  1、发芽期:西葫芦种子萌动至出现第一片真叶为种子发芽期。  2、幼苗期:西葫芦
大棚黄瓜田间管理要点
  一、温度与光照管理  1.温度:黄瓜缓苗期白天温度控制在28℃~32℃、夜间20℃。
大棚黄瓜定植注意事项
  大棚黄瓜定植注意事项  1、定植时间: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1月中下旬至2月中下旬
种黄瓜前如何整地起垄?
  1、整地:先将基肥混合均匀后撒施于地面,然后机翻或人工深翻两遍,使肥料与耕作
大棚黄瓜施基肥方案
  一般每生产1000千克黄瓜需纯氮2.6千克、磷1.5千克、钾3.5千克,栽培模式不同,施
黄瓜嫁接育苗要点
  黄瓜嫁接不但可以增强抗病性,有效地预防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利用
黄瓜播种育苗要点
  1、播种时间:冬春季节育苗主要是为日光温室冬春茬和塑料大棚早春茬栽培供苗,一
黄瓜育苗基质配方
  黄瓜育苗方式主要有苗床育苗、营养钵育苗、简易穴盘无土育苗、营养块育苗及工厂化
黄瓜品种选择要点
  黄瓜有两种类型:一是水果型黄瓜,以光滑无刺、易清洗、味甜、品质好逐渐受到人们
温室大棚黄瓜茬口安排
  温室大棚黄瓜茬口安排  1、大棚早春茬栽培:华北等地区一般在1~2月份播种育苗,
黄瓜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要求  ①地温:黄瓜对地温的要求比较严格,生育期最适宜10厘米地温为20
黄瓜的生育周期
  1、发芽期:播种后种子萌动至第一片真叶出现为发芽期,一般需5~10天。  2、幼苗
樱桃番茄日光温室秋冬茬栽培
  ―、播种育苗  培育壮苗是樱桃番茄日光温室秋冬茬栽培成功的关键,育苗时一定要
樱桃番茄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
  一、樱桃番茄育苗  冬春茬栽培苗期在冬季,应注意保温防寒,增强光照,培育壮苗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6-29 21:21 , Processed in 0.77819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X3.2

© 2015-2019

450107020006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