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态特征 ①雌成虫。全身覆一层白色蜡粉,体长3~4.2毫米,宽1.4~2.1毫米,长椭圆形而扁平,两侧缘近似于平行。 ②雄成虫。全体深黄褐色,体长1.42毫米,宽0.27毫米,身体纤弱。 ③卵。长0.49毫米,长椭圆形,初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状。 ④若虫。共有两龄,一龄若虫体长0.61毫米,无蜡粉;二龄若虫体长0.89毫米,宽0.53毫米,体表出现白蜡粉。 ⑤蛹。体长1.1~1.2毫米,长形略扁,黄褐色。茧长形,白色柔密,两侧近平行。 二、发生规律与危害玉米耕葵粉蚧主要危害玉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其隐蔽性较强,早期在根部危害,不容易被发现,尤其大部分农民不认识该虫,且玉米的受害症状与玉米缺钾或缺水缺肥相似,极易造成诊断失误,从而导致为害加重。该虫1年发生3代,以卵在雌成虫卵囊中,附着在田间残留的玉米根茬上、玉米苞叶内、杂草根部或土壤中越冬。玉米耕葵粉蚧第一代于4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第二代于6月中旬至8月上旬发生,第三代于8月中旬至9月中旬发生。第一代主要危害小麦;第二代主要危害夏玉米幼苗,玉米出苗后,卵开始孵化成若虫,而后迁至夏玉米上,以若虫和雌成虫集中在玉米幼苗近地表的茎基部、根部和叶鞘内,吸收汁液密集危害。受害玉米叶鞘首先发黄干枯,玉米茎基部发黑,根尖变黑腐烂,造成玉米生长缓慢,严重时难以结实,造成整株死亡;第三代主要危害玉米及高粱。 三、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玉米耕葵粉蚧只危害禾本科植物,故可以采用轮作或倒茬,将受害较重的夏玉米地块改种其他双子叶植物。该虫越冬卵越冬时,覆盖在土壤下的卵囊,在土壤湿度过大时,受霉菌感染,发霉腐烂,影响存活,冬季在小麦田间浇冻水,也可减少虫源。加大肥水,精耕细作,中耕除草,结合施肥浇大水改变其生存条件,以控制扩展蔓延。2.化学防治。因1龄若虫活泼,没有分泌蜡粉保护层,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2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的叶鞘中为害。由于耕葵粉蚧2龄以后的若虫体表附着1层蜡粉,适应性较强,所以防治适期在2龄若虫以前,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采取药剂灌根处理和撒毒土。具体防治方法如下: (1)药剂灌根。可用50%辛硫磷乳油或15%毒死蜱乳油或40%的乐果乳油等内吸性杀虫剂500~1000倍液稀释后喷施在玉米幼苗基部或灌根;也可亩用50%辛硫磷1公斤随水浇灌。 (2)撒毒土。可亩用2.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地达)2~3公斤或6%林丹粉1.50公斤加细潮土20~30公斤拌均匀;均匀撒于田间或者每株根部堆放5~6克,然后浇水进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