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 目录 1. 相关图片 2. 分布与危害 3. 症状 3. 病原 4. 发生规律 5. 防治方法 6. 防治药械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向日葵细菌性茎腐病是向日葵的主要病害之一,国内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内蒙古、湖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生产田发病率不高,个别自交系发病重,发病率达46%-100%。寄主植物除向日葵外,尚有万寿菊、百日菊、苣荬菜、苍耳等菊科植物。 症状 主要为害茎和葵盘,以茎为主。茎部症状分褐腐和黑腐两种。褐腐型染病组织变褐呈湿腐状,后向上下及髓部扩展,病菌进入髓部后致髓部腐烂变褐,呈浆糊状。木质部、导管组织也逐渐变褐,茎秆开裂、髓部萎缩中空。病茎外部变褐或倒折,发病早的主要是这种类型。黑腐型染病处呈水浸状,先呈橄榄绿色,后变黑,病茎部凹陷,呈墨汁状,髓部很快软腐、萎缩变空,病茎外部变黑,呈条状开裂,田间后期发病主要是该类型。花盘染病也可造成褐腐和黑腐,病部初呈不规则水渍状,褐色或黑色,条件适宜时病情扩展很快,造成整个葵盘褐腐或黑腐,并向茎秆扩展,使葵盘组织崩溃萎缩,只残留纤维和空盘。湿度大时全盘腐烂。 病原 有3种: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Jones)Bergeyetal.称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E.carotororasubsp.atroseptica(VanHall)Dye.称胡萝卜软腐欧氏杆菌黑腐致病变种、Pseudomonascaryophylli(Burkholder)StarandBurkholder称石竹假单胞菌,均属细菌。 田间经常混合发生,3种细菌中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和Pseudomonascaryophylli主要引起褐腐型茎腐病,Erwinia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主要产生黑腐型症状。Erwiniacarotovorasubsp.carotovora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大小1.0-2.0×0.5-0.7(μm),周生2-5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嫌气性。E.carotovorasubsp.atroseptica菌体杆状,大小1.5-2×0.5-0.6(μm),能链生,无荚膜,无芽孢,周生2-8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兼性嫌气性。Pseudomonascaryophylli菌体杆状,大小1.6-1.7×0.6-0.75(μm),极生多根鞭毛,无荚膜,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阴性,体内有聚-β羟基丁酸盐积累,好气性。 发生规律 病菌可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雨后易见此病发生和蔓延。3种病原细菌田间混合发生,寄主范围广,条件适宜时即可引起发病。雨水多、伤口及自然裂口多的条件下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推广种植抗病品种。 (2)轮作倒茬。提倡与非寄主植物实行轮作3年以上,减少侵染源。 (3)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施氮、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灌溉,雨后注意排水;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处理。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14%络氨铜水剂350倍液或30%碱式硫酸铜胶悬剂4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防治药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