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绵蚧(Icerya purchasi Mask.) 又名白条蚧.属同翅目,珠蚧科.为梅花常见害虫之一,吹绵蚧原产澳洲,但现在广布于热带和温带较温暖的地区.我国除西北外,全国各省(区)均有发生.长江以北多发生于温室内,南方各省为害严重.寄主植物有玫瑰,金桔,牡丹,蔷薇,月季,桂花,含笑,山茶,梅花,芙蓉,石榴,玉兰,米兰,佛手,常春藤,扶桑,柑桔,桃,李,梨等250多种. 一.形态识别 雌成虫 卵圆形,桔红色,体长2.5~3.5mm.背面隆起,并着生黑色短毛,披白色蜡质分泌物.无翅,足和触角均黑色.雌成虫成熟后,腹部末端有1个白色卵囊,囊上有脊状隆起线14~16条. 雄成虫 体瘦小,长3mm,翅展5~8mm.胸部黑色,腹部桔红色.触角10节,每节上生有很多微毛.前翅发达,紫黑色,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腹末有2个肉质突起,各有4根长毛. 卵 长椭圆形,初产橙黄色,后变桔红色,密集于卵囊内. 若虫 初孵若虫卵圆形,长0.66mm,桔红色,触角,足及体毛均发达.触角黑色,6节.2龄后雌雄异形,2龄雌若虫体椭圆形,背面隆起,散生黑色细毛,橙红色,体被黄白蜡质粉及絮状纤维.触角6节.2龄雄若虫体狭长,蜡质物少.3龄若虫触角均9节,雌若虫体隆起甚高,黄白蜡质布满全体.雄若虫体色较淡. 雄蛹 体长3.5mm,桔红色,被白色蜡质薄粉.茧白色,长椭圆形,茧质疏松. 二.生活习性 吹绵蚧在我国南方1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2~3代,华北2代.2~3代地区,以若虫,成虫或卵越冬.发生期各地不同.浙江第一代卵和若虫盛期5~6月,第二代8~9月.四川第一代卵和若虫盛期4月下旬~6月,第二代7月下旬~9月初,第三代为9~11月.吹绵蚧世代不整齐,同一时期内田间有各种虫态. 若虫孵化后在卵囊内经一段时间开始分散活动.初孵若虫颇活跃.1~2龄向树冠外层迁移,多寄居于新梢和叶背主脉两侧,2龄后向大枝及主干爬行.成虫喜集居于主梢阴面及枝权处,或枝条叶片上.固定取食后终生不移动,吸取汁液并营囊产卵.卵产在卵囊内,产卵期达一个多月.每雌产卵数百粒,最多达2000粒.雌虫寿命60d左右.卵和若虫期因季节而异.春季卵期14~26d,若虫期48~54d,夏季卵期10d左右,若虫期49~106d.成,若虫均分泌蜜露,导致花木煤污病的发生.温暖高湿有利其发生.雄若虫行动较活泼,经2次蜕皮后;口器退化,不再为害,在枝干裂缝或树干附近松土杂草中作白色薄茧化蛹.蛹期7d左右.在自然条件下,雄虫数量极少,不易发现. 三.危害症状 以若虫和雌成虫群集植株枝梢及叶背吸汁为害,可使树势衰弱,枝梢枯死,其排泄物能诱致煤污病,使全株枝叶发黑。 四, 防治方法: 1、结合修枝适当剪除虫枝,以减少虫口密度。 2、通风透光,抑制蔓延和繁殖。 3、人工防治 随时检查,用手或用镊子捏去雌虫和卵囊,或剪去虫枝、叶。 4、生物防治 保护或引放大红瓢虫、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5、药物防治 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可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3 03:08 , Processed in 0.73364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