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叶芒分株有两个目的, 一是为种苗扩繁, 增加种苗数量, 二是为去掉衰老部分, 使新植株生长更加旺盛。在种苗快繁时, 只要新植株能成活, 并在一定时间内能出圃, 就可以接受。 初始分蘖数为2~3个/盆的处理分株后6个月其茎数达到了1513个/盆, 株高达到了7413 cm, 并且植株生长旺盛, 完全可以出圃种植。初始分蘖数并不一定是越高越好, 例如本试验中, 初始分蘖数为5~6个/盆和10~12个/盆的处理在繁殖系数、花序数、鞘高、花序高、冠幅和植株体积等方面无显著差异。Brand (1999) 对5种观赏型芒属植物进行的不同分蘖数的试验结果也表明了相同的结果,即初始分蘖数在3~5的处理, 分株生长6个月后其株高、茎数、花序数以及冠幅和植株体积与初始 分蘖数在10~15的没有显著性差异, 所以得出了“分株尺寸越小植株长势越好”的结论。另一方面, 如果为了尽快地实现观赏效果, 可以选择初始分蘖数较大即20~23个/盆的处理, 其茎数、花序数和植株体积在移栽当年就能达到一定的观赏效果。遮荫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依植物种类、环境条件特别是遮荫程度和遮荫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遮荫条件下植物多表现茎节伸长, 株高增加( Patterson, 1979) , 茎数减少(Bubar &Morrison,1984) , 叶片变宽而薄, 叶生物量比例增加, 生物量降低(Allard et al. , 1991) , 叶绿素增加, 叶绿 素a /b的比值降低(Brand, 1997) 等。但就一种植物在一定生长条件下, 这些指标不一定同时都表现出来。而且当遮荫增加到一定程度后, 植物光合能力下降, 营养不足, 生长指标降低( Kephart etal. , 1992) 。本试验结果表明, 25% ~50%的遮荫提高了花叶芒的株高、茎数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但75%的遮荫反而又降低了这些指标, 可能是由于高遮荫度下营养不足所致。叶绿素含量是植物利用和适应遮荫环境的重要指标, 一般情况下, 遮荫环境下植物的叶绿素含量提高, 叶绿素a /b降低(喜光和喜阴植物不一样) 。但这种适应只是短期遮荫条件下的结果, 与长期遮荫形成的进化适应是不同的。杨渺等(2004) 的研究结果表明: 假俭草( Erem ochloa oph iuroides)经过短期遮荫其叶绿素含量增加, 叶绿素a /b值降低, 但长期适应遮荫后, 叶绿素含量则下降, 叶绿素a /b值增加。本试验中叶绿素含量随着遮荫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叶绿素a /b显著低于全光照的,但这不说明花叶芒是耐荫植物, 只是在一定遮荫条件下能适应生长。由于花叶芒叶片上具有绿黄相间的条纹, 在遮荫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增加, 加深了绿色条纹的颜色, 使叶片绿黄颜色反差更大, 叶片更加亮丽, 提高了观赏效果。为了快速增加花叶芒的种苗数量, 可选择初始分蘖数为2~3个/盆的数量进行分株, 生长6个月后, 新植株的茎数、株高和冠幅等指标都能达到出圃种植的要求。如果要求在分株当年达到一定的观赏效果, 初始分蘖数应在20~23个/盆以上。25%~50%的遮荫有利于花叶芒的生长, 在此遮荫条件下, 花叶芒的株高、茎数、花序数、地上地下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都显著高于全光照的, 但50%以上的遮荫不利于其生长, 各项生长指标明显降低。 武菊英, 滕文军, 袁小环, 杨学军(北京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 北京100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