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头疫病又叫芋瘟、铜钱花病或烂叶病,是荔浦芋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荔浦芋产量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是荔浦芋生产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在高温多雨潮湿的季节,适于此病的发生流行,常引起叶片大面积枯干,以致植株枯死,对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芋头疫病症状 芋头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严重时;也危害芋头球茎。 叶片受害:病斑初呈黄褐色圆形小斑,后渐扩大并融合成圆形或不规则轮纹大斑,病斑边缘有水渍状暗绿色环带,湿度大时病斑上(尤其是边缘)出现白粉状薄霉层病症(病菌孢子囊及孢囊梗),并常伴随由坏死组织分泌的黄色至淡褐色的液滴状物,许多病斑相连时会使病叶变黑加速腐烂,病斑多自中央腐烂穿孔,以致最后仅残留叶脉,全叶呈破雨伞状,严重的全叶坏死。 叶柄受害:柄上生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若病斑连合并环绕叶柄,可造成叶柄病部腐烂倒折,叶片萎蔫。 芋头球茎受害:染病时,部分组织变褐腐烂,严重时扩及整个芋头腐烂。疫病、炭疽病有时可混合发生,两病症状区别在于:炭疽病病斑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较明晰,斑外黄晕亦明显,斑面病症为小黑点;疫病病斑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模糊不清,无明显黄晕。 芋头疫病的病原 芋疫病由假菌界卵菌门鞭毛菌亚门的芋疫霉菌侵染所致,属于鞭毛菌的一种真菌。病菌从叶片病斑部位的气孔或孔口伸出孢子囊梗,1或数根成丛,孢囊梗短而直,无色,无隔膜,顶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椭圆或长椭圆形,单胞,无色,胞膜薄,大小为48~55微米X19~22微米,顶部有一乳头状突起,下端具一短柄。在有水滴、高湿度及稍凉的温度下,孢子囊萌发,从乳头状突起处逸出4~20个有双鞭毛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状,单胞,无色,无胞膜,为一团裸露的原生质,大小为17~18微米X10~12微米,能在水中游动。水湿不足则直接萌生芽管。 芋头疫病发生规律及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种芋球茎内或病残体及水芋上存活越冬,成为下一季的初侵染菌源。有报道认为,病菌可产生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初侵染源主要是带菌种芋,种植带菌种芋,在条件适宜时便可引起植株发病,其长出的植株便成为中心病株,并长出大量新的孢子囊,病株上的病菌通过气流或风雨溅散辗转传播危害,进行再侵染。 本病发生流行主要取决于当地降雨量和雨日,多雨、露大、雾重、空气潮湿、温度偏高(24℃~28℃)的天气,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尤其在高温、暴雨急雨时传播迅速。在荔浦县,5月下旬至6月上旬病害始发,7~8月份进入发病高峰,10月份以后气温下降病害渐趋缓和。种植地低洼积水、杂草丛生、过度密植、田间郁闭不通风或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的田块发病重。
芋头疫病防治方法 1、种芋选择:选用荔浦芋脱毒组培种芋,或在无病田中选留芋种。 2、实行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2~3年。 3、种植前进行种芋消毒:用3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分钟。 4、注意清洁田园:及早铲除田间零星病株,收集并烧毁田间病株残体。 5、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以施用腐熟农家肥为主,增施磷、钾肥,少施或不施用氮肥;推广使用测土配方施肥;适时喷施叶面肥;起高哇深沟种植,清沟排渍,促植株壮而不过旺,增强抗病力。 6、药物预防控病:在病害出现前,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6月份是用药预防控病的关键时期,降雨早的年份还应提前至5月中下旬,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喷药。预防芋疫病可用保护性杀菌剂58.3%氢氧化铜干悬浮剂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或86.2%氧化亚铜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霜霉威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可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9%丙森·缬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注意交替使用。 施药注意事项:一是要掌握好天气,雨前尽可能喷1次保护性杀菌剂,如果阴雨连绵超过15天,中途加喷1次,阴雨过后再补喷1次;二是药量要够,每次每亩用药液量75~100千克;三是配药时需添加展着剂,喷雾时雾点宜细,以提高防效;四是药液要均匀喷洒到植株叶面、叶背、叶柄及根际周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