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褐斑病根癌病 虫害:日本纽绵蚧 宿根花卉 [症 状] 病菌多在接近地面的茎部侵染。初期出现淡褐色、水渍状稍凹陷的病斑,后渐扩大并向上蔓延;后期病部组织腐朽,茎内中空,皮层完好或开裂。剖开病茎,内有黑色鼠粪状颗粒,即病菌的菌核。在高湿条件下,病部表面可长出白色棉毛状菌丝。 [发病规律] 病菌的子囊盘在9-16°c时长出最多,最快。子囊孢子发芽温度范围为:5—30°c,最适pH5-8。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5-20°C,温度在20°c左右 褐斑病 [症 状] 受害叶片初期出现针头状黄色小斑,后渐扩大为褐色圆斑,直径2-6毫米,病斑边缘有时稍凸起,叶背凹陷,病叶两面生淡黑色霉状物。严重受害时,病斑多达数十个。后期病斑可连接成大斑块,叶片变黄,容易脱落。 [防治方法] (1)收集并烧毁病残组织,是防治本病的关键。盆栽或畦地应避免积水和阴湿的环境。 (2)发病前后喷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高锰酸钾1500倍液,每隔10天1次,连续喷2-3次。 根癌病 [症 状] 主要发生在根茎部,侧根也有零星发生。受害处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瘤。通常为球形或扁球形,也可互相连接为不定形初生的小瘤,灰白色或肉色,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后渐变为褐色至深褐色木质化的瘤状物。木质化瘤状物表面粗糙或凸凹不平,开裂。患病植株根系发育不良,细根少,生长缓慢,严重时叶片黄化,早落。 [发病规律] 根癌细菌主要存活在癌的表层或土壤中。在土中存活时间,因土中寄主残体有否而定。有时可存活几个月甚至1年以上。但在2年内若遇不到侵染寄主,病菌失去活力。病菌主要靠雨水传播,通过机械伤、虫伤等伤口侵入寄主组织。植株在土表根颈处,较易遭受侵染。病菌侵入后开始在皮层组织内繁殖,刺激附近细胞,加快分裂,并逐渐形成肿瘤,且在远离入侵处的地方也可产生瘤。通常湿度大的土壤发病率较高,微碱性和疏松的土壤有助于病害的发生,而酸性、粘重的土壤则不利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定植前发现病株拔除。必要时对苗木茎基处进行消毒,先用1%硫酸铜浸5分钟再移到2%石灰水中浸1分钟。 (2)选择无根癌病的土作为苗圃土和盆土。盆栽植株发病应换用无病土。 (3)初发病的病株,用刀切除病癌,再用石硫合剂渣滓或波尔多浆涂抹伤口,或用甲冰碘液(甲醇50份、冰醋酸25份、碘片12份)涂瘤,能治好患处。国外报道,用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土霉素液注射病株,也有治疗作用。 (4)适当增施硫酸铵等酸性肥料,以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其不利病害发生。 (5)治虫防病,避免产生各种伤口,防止病菌侵染。 日本纽绵蚧 [分布为害] 江苏、福建、浙江、湖南、河南等地均有分布。寄主有腊梅、槐、合欢、三角枫、天竺葵、女贞等。成虫、若虫刺吸枝梢上汁液,造成枝条枯萎,影响生长。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卵圆形。触角粗短,7节足短小,在胫节和跗节之间无硬节片,爪下侧无小齿。尾裂短,肛片近体末端,左右两端组成四方形。每个肛片上有7-8根细长刚毛,其中1根在中室。腹面多孔腺密集在头胸部及腹部的亚中区。五孔腺小,稀疏散布在气沟处。背面有厚边的三孔腺、四孔腺或五孔腺。管腺在背腹两面散布。体边缘的锥刺短,顶尖。气沟缘刺3根,长度相仿,顶秃。在腹面近肛片处有I对长刚毛。卵囊特别长,除两端固着外,中段悬空呈扭曲状。 [生活习性] 1年1代。以若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产卵。卵产于雌虫卵囊内,5月中、下旬孵化。若虫为害枝、叶。10月下旬至11月若虫在枝干上越冬。 [防治方法] 若虫孵化前,人工刮除卵囊。若虫盛孵期喷40%氧化乐果,或50%杀螟松1000倍液。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3 07:17 , Processed in 2.85181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