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萎缩病是为害桑树全株的病害之一,又称为癃桑、惊桑,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福建、广东、四川、湖北、河北、黑龙江等省。此病近年来日渐增多,尤其江浙江界的太湖地区,每年发病率一般为5%~15%,重病区达30%以上,很多病株数年后即枯死。桑萎缩病有黄化型、萎缩型和花叶型3种。 桑萎缩病症状 黄化型萎缩病:初期枝条顶端的叶片变小、变薄,叶缘卷向叶背,叶黄化。严重时侧枝细小丛生,呈帚状,节间短,叶形小,呈塔状。病株经2~3年枯死。 萎缩型萎缩病:初期节间缩短,叶形缩小,叶面皱缩,叶色发黄,叶质粗硬。随病情加重枝条细短,叶片更小,叶脉变褐,逐渐死亡。 花叶型萎缩病:初期叶片出现淡绿色或黄绿色斑状,形成黄绿相间的花叶,叶形不正,叶缘向上卷缩。叶背面叶脉上有小瘤状或棘状突起。病枝纤细,节间缩短。严重时叶脉变褐,腋芽早发,侧枝丛生,病枝逐渐死亡。 桑萎缩病发病规律 黄化型萎缩病和萎缩型萎缩病原为类菌原体,花叶型萎缩病病原为一种线状病毒。 桑萎缩病病原在树体内越冬。黄化型萎缩病和萎缩型萎缩病通过嫁接传染和媒介昆虫--拟菱纹叶蝉和凹缘菱纹叶蝉传播。 树体和苗木通过昆虫介体感染后,潜育期为20~300天以上不等。夏天和早秋感染可在当年发病,果树树枝梢端首先出现症状,第二年夏伐发芽后病势加重;中、晚秋感染后次年发病。 花叶型萎缩病主要通过患病的树苗、接穗和砧木传播。气温20~28℃时呈显症,温度高于30℃时为隐症,症状逐渐消失,暂时恢复正常。偏施氮肥、夏伐过迟、修剪过度、多湿地区及地下水位高的果桑园发病较重。 桑萎缩病防治方法 1、及时挖除病株,立即烧毁。 2、防治消灭介体昆虫。4月下旬用80%敌敌畏乳剂丨500倍液喷杀桑菱纹叶蝉若虫,夏伐后发芽前用90%敌百虫3000倍液喷洒树干和残叶。7-8月用40%乐果乳剂I500倍液防治菱纹叶蝉和桑蓟马。 3、黄化型和萎缩型病苗可用土霉素2000单位/ml溶液浸根3小时,防止发病;花叶型病树可用100单位硫脲嘧啶在夏伐后展叶初期喷布2次,每隔10天1次,大多数病树可康复。 4、加强苗木检疫:禁止果桑病区苗木、接穗和砧木调运到无病区,防止扩散蔓延。 5、选育抗病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