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绢病又称菌核性根腐病或菌核性苗枯病,该病害为害泡桐、油茶、油桐、楸树等林木,是苗木和幼树根颈部的主要病害。在我国分布广泛。 症状:根颈部受害后皮层有褐色坏死现象。苗木受害后,影响养分及水分的吸收,导致生长不良。受害植株地上部叶片变小变黄,枝梢节间缩短,形成病斑,严重时枝叶凋萎。在潮湿条件下,受害的根颈表面或近地面土表覆有白色绢丝状菌丝体。后期在菌丝体间形成很多小菌核,小菌核初为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至黄褐色,以后变成茶褐色。菌丝可逐渐向下延伸及根部,引起根腐。 病原:病原菌无性世代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属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群,小菌核属。菌丝体白色棉絮状,其分枝较细。小菌核直径1-3mm,球形或近球形,平滑,有光泽,表面茶褐色,内部灰白色。有性世代不常发生,为担子菌中的伏革菌。担子层排列于白色薄膜状子实体上,担孢子卵形。 发病特点:白绢病以菌丝体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根上越冬。翌年温度适宜时,产生新的菌丝体,病菌菌核随地表水传播,菌丝在土壤中蔓延,侵染苗木的根部。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6月上旬病害发生,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0℃,最高约40℃,最低为10℃,7-8月是为害盛期,9月基本上停止为害。在pH值7.9-8.4之间都能生长,pH5.9时最适宜繁殖,酸性至中性的土壤和粘质土壤中易发病。该病菌在适宜的光线下,无休眠期。在不良条件下可以休眠,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在连续干旱后遇雨可促进菌核萌发,增加对寄主侵染的机会;在粘土地、排水不良、肥力不足、苗木生长纤弱或密度过大的苗圃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 (2)选择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轮作4年以上,方能重新育苗。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灌水,雨季注意排水措施,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及时清理病残物,冬季深耕,将病株残体深埋土中,清除侵染来源。 (4)在育苗或造林前,对土壤进行消毒,每亩用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1000kg,加细土20kg,拌匀撒在播种沟内或树穴周围。对感病较轻的苗木,可挖开根颈处土壤,晾晒根颈数日或撒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 (5)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可用1%硫酸铜液浇灌病株根部或用2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50g,加水50kg,浇灌病株根部。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3 08:28 , Processed in 2.55972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