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症状:病害学名:Sphaceloma punicae Bitanc.et Jenk.主要为害果实和花萼,病斑初呈水湿状,渐变为红褐色、紫褐色直至黑褐色,单个病斑圆形至椭圆形,直径2-5mm,后期多斑融合成不规则疮痂状,粗糙,严重的龟裂,直径10- 30mm或更大。湿度大时,病斑内产生淡红色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盘暗色,近圆形,略凸起,大小54-120微米。分生孢子盘上排列紧密的分生孢子梗,无色透明,瓶梗型,大小8.4-25×2.3-2.8(微米)。分生孢子顶生,卵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透明,两端各生 1个透明油点,大小2.8-7.8×2.3-5(微米)。病组织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先在病组织上产生黄色小菌落,后扩至培养基上,圆形,中央凸起,10天后可产生酵母菌状分生孢子。
发病特点:病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春季气温高于15℃,多雨湿度大,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播,经几天潜育又形成新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气温高于25℃病害趋于停滞,秋季阴雨连绵病害还会发生或流行。
防治方法:
(1)发现病果及时摘除,减少初侵染源。
{2)发病前对重病树喷洒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铲除剂。
(3)花后及幼果期喷洒1:1:160倍式波尔多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4)调入苗木或接穗时要严格检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