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及危害】 此病1935年在国际上已有初报,但迄至60年代才进行较仔细研究。已知此病普遍发生在欧洲,北美以及亚洲的日本与南朝鲜。我国自1981年起开始进行研究,特别对已分布在许多省区的意大利杨进行了调查。 根据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报道、花叶病在英国以1~2年生苗圃苗木最重。高生长能减少10%,胸径也小,其干物质损失25%,林龄在10年以上的,对生长无明显影响。我国引种、繁殖的I-63、I-69、I-72、在各地花叶表现甚轻,不易发觉,容易误认为是生理失调。 【症状】 花叶明显表现在黑杨派杨(Populus)树,青杨派也有发生。典型的叶斑在I-69杨上为不规则黄斑,国内常见的则为散生的淡绿点。在重病的I-63,田间植株明显矮小,叶片变黄,两粗枝问的分支变形、枯死,无主干。 【病原】 国内自武昌、郑州、许昌等地从I-69取样经电镜观察到的病毒粒子,长度在434~894nm之间,宽12~14nm,平均长度717nm。另一报道50个粒子平均长度为750nm。 杨树花叶病毒病由花叶病毒(PMV)引起,属香石竹潜隐病毒群。粒子线状,略弯曲。各国报道的长度,英国为679nm,捷克为626×12nm。德国为620~700nm,荷兰为735nm,加拿大为654nm。 PMV的侵染力在20℃C时可保持两天,在4℃下能保持6天。用灭过菌的葡萄糖粉吸附,在0~4℃冻干保存3个月后,仍有侵染性。曼格罗息风烟草(Nicotiana megalosiphon)可作为繁殖此病毒的植物,还能作为局部病斑指示。含毒量低时,仅有系统侵染病斑。接种10天后,接种点失绿,然后表现局部枯斑及不一致的系统脉枯。接种在心叶烟(N.glutinosa),表现为失绿斑及系统失绿花叶。接种在豇豆上,一周后表现白斑,叶变形。接触叶脉也能传病,三周后叶脉变红。 【发病规律】 目前公认插条带毒传播,插条浸出液同样传病。嫁接、根接和修枝,都能扩散病害。迄今尚不明确昆虫能否传病。已知下列蚜虫不传毒:桃蚜、豆卫矛蚜、扁豆蚜、马铃薯长管蚜及杨纹翅大蚜。 带毒的I-69病株插条,初萌发的叶片不一定为花叶。待5片叶子后,才出现个别叶片上有轻微失绿斑块,大小不等,也无定位。二年生苗中部以上叶片,几乎都有花叶。春天花叶或斑块明显,夏天潜隐,秋后又复明显。三年以上大树,花叶不明显。 【抗病性】 已知的国外杨树有名品种对杨花叶病的抗性,分为: (1)抗病:插条无毒,计有白加隆,弗立兹·派莱(Fritzi pauley)。 (2)耐病:带毒而无症状,计有菲立佛、I-455、洛克斯拔雷(Roxbury)、和平杨(Trichocarpa peace)等。 (3)轻感:叶部有某些症状,计有:I-154、I-262、维吉尼、南希(Nancy)等。 (4)感病:叶片有明显症状,计有:却坦(Chautagne)、杜斯坎帕(Dorskamp)、伊考夫(Eckhof)、埃迪密兹(Heidemz)、I-214、I-45/51、健杨等。 (5)高感:生长减退计有:哈佛(Harvard、即I-63/51)、勒克斯(Lux,即I-69/55)、翁特(Onda,即I-72/51)。 【防治措施】 欧洲各国现以淘汰带病品种作为主要措施来更换新一代抗病品种,如意大利新推广的路易斯·阿凡梭(Louis Avanso)及屈波(Triplo)杨等。在苗圃剔除病株较易实行并可靠。对外来品种进口,应用血清学方法,如酶联测定(ELISA)或单克隆抗体技术(McAb)实施口岸检疫,在当前也已属可能。 湖北省1985年曾喷施0.3%硫酸锌液,认为有效。从经济上考虑划算,但在生产上应用尚有局限性。 国际上从颤杨曾分离到颗粒状的烟草枯斑病毒(TNV)粒子。另一报道在5种黑杨无性系及一种生长不良山杨(P.tremula)上,检测到一种类似马铃薯Y病毒(PVY)。在杨树上另有杆状烟草脆裂病毒(TRV)及蠕传多角体病毒(ATMV)。在英国杂交杨上,尚发现颗粒状番茄黑环病毒(TBRV)。 其症状表现不一,呈条斑,星状黄斑,红斑叶扭曲,白斑及白点等。
|
|声明:内容来自农学专业学生供稿,仅作为种植技术推广普及,如有误或侵犯您的利益,可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感谢合作。|种地网|手机版|茶叶知识|肥料价格|农药价格| 耕种帮种植网 ( 桂ICP备14001967号 )
GMT+8, 2024-11-22 09:32 , Processed in 0.63071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