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欢又名绒花树、夜合花,出产于我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华东、华南、西南以及辽宁、河北、河南、陕西等省均有分布。合欢作为观赏植物,树冠伞形,花序头状,多数,伞房状排列,腋生或顶生,对土壤及气候的适应性较强,对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氯化氢等有较强抗性,适用于池畔、水滨、河岸和溪旁等处散植,故南北园林绿化中应用较多[1-3]。近年来,驻马店市对园林绿化越来越重视,合欢在园林绿化应用中的面积和规模也越来越大。但合欢枯萎病严重危害,一旦发病,常造成部分枝干及整株死亡。
发生症状
合欢的幼树及大树均可遭受枯萎病危害,树木感病后,前期症状不明显。幼苗染病后,前期枝条上的叶下垂呈枯萎状,叶片变黄呈淡绿色或淡黄色,植物生长衰弱,后期叶片脱落,枝条开始枯死,根茎基部变软,易猝倒,最后全株枯死[4]。大树得病,地上部分萎蔫,病叶枯后脱落,枝条逐渐枯死,后全株枯死。在树的枝、干横截面上明显看到病部变为褐色或黑褐色。
水分输导是枯萎病病菌向地上枝干叶扩散的主要途径,枯萎病病菌扩散后,先表现为同侧枝条基部叶片变黄,逐渐失水萎蔫直至下垂脱落,枝干含水量增多,局部流出大量液体,有时流至地面,病症部位渗出白色泡沫状液体,并伴有轻微腐臭味道,易聚集金龟子和苍蝇,1周后树体失水干枯,枝条和树干枯死。秋季病树干、枝条上皮孔肿胀、破裂,出现黄白色至粉红色的疱状物,破裂后散发出大量分生孢子,这些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由枝、干伤口侵入,也可由昆虫传播。
病原
合欢枯萎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病原为尖孢镰刀菌的一个变型,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痤孢目镰刀菌属真菌,传染性强。在带菌土壤或土壤病残组织中存活时间较长,长达多年,可由地上、地下部分的伤口或地下根侵入,侵入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蔓延。常导致地上部分的枝叶和树干发病或在维管束内造成输导组织堵塞,并发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植株萎蔫至死。而且会以较快的速度传染给周边树木,如果防治不利,可造成大面积死亡。
发生原因
合欢整个生长季均可发生枯萎病,一般症状出现时间为5月,发病盛期为6—8月,病害可持续发展至10月。一般情况下,忽干忽湿、土壤黏重、缺肥少水、地势低洼、大水漫灌、排水不良、排水不及时、土层瘠薄、修剪造成伤口等会造成树势衰弱的田间不恰当管理均会增加病菌的侵入机会,增加树木的感染机会。病原菌的侵入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较容易,病原菌传播在灌溉及暴雨下比较容易,但干旱和缺水也会促进病害的发生。
综合防治措施
减少侵染来源
首先要加强植物检疫,严禁调运带病苗木。及时清除病枝、病株,集中销毁。用40%五氯硝基苯300倍液、50%多菌灵300倍液、70%百菌清300倍液对周围土壤灌注消毒。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栽植在适宜生长地合欢宜在排水良好、土壤疏松的砂壤土里生长,对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尽量避免栽植。
做好病虫害预防
在冬季喷5°Bé石硫合剂,杀死越冬病菌;在生长季节未出现症状前,可用50%托布津500倍液、50%多菌灵胶悬剂600倍液、40%五氯硝基苯500倍液浇灌根部,每隔30d浇灌1次,连续3~4次。同时,喷洒或涂抹植株枝干,要交替用药,每15d交替1次,连喷3~4次,并注意防治介壳虫、蚜虫、木虱等其他病虫害的发生。在移栽前对根部进行杀菌消毒,可喷洒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杀菌消毒。
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定期松土,锄草,增加土壤通透性,注意防旱排涝,干旱要及时浇灌,积水要及时排涝。抓住生长旺盛期对合欢进行施肥,使树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尽量减少伤口,少剪枝,剪后伤口要涂保护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