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又称白色斑点病,属真菌性病害,是危害韭菜的一种主要病害,尤其在保护地栽培中更为常见。 韭菜灰霉病症状表现 韭菜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的正面或正反两面出现浅灰色或白色小点,由叶尖向下发展,斑点扩大后呈菱形或椭圆形,后期病斑连成一片,直到半个叶片或整个叶片枯焦。 湿度大时,叶片表面有稀疏的霉层,后期则密布灰色或灰褐色霉层;有时病叶不产生白点,而是由收割刀口处向下腐烂,初期呈水浸状,后期病斑多呈半圆形至“V”形,可向下延伸2~3厘米,污绿色,并有褐色轮纹。病叶组织呈黄褐色,表面密生灰色或灰褐色绒毛状霉层。韭菜感染灰霉病,轻者叶片生斑,严重时全株枯死,产量明显下降,病叶通常伴有霉味,使品质和风味变差。 韭菜灰霉病发病条件 灰霉病菌喜阴凉、多湿气候条件。高湿度是诱发此病的重要因素,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发病重,低于60%时发病轻或不发病。温度以15~20℃时病菌繁殖最快,对蔓延最有利,保护地内韭菜温度一般可以满足灰霉病生活要求,而湿度则成为发病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保护地内密闭,又在冬、春低温时节,不宜放风,所以湿度较大,特别是昼夜温差大,夜间韭叶凝结水珠,更为发病创造了适宜条件。 保护地韭菜灰霉病,12月至翌年1月就可发生,初发病时很轻,随着韭菜的生长,病情逐渐加重。重病时一般没到采割期即可普遍发生,致使提前收割。一些不认识此病的菜农,又往往把收割时掉下的病叶在盖土时埋在新萌发的韭菜芽上,使新发出的第2茬韭菜发病,因此一茬重于一茬,一直延续到4月下旬揭掉覆盖后才停止发展。密植、氮肥偏多、管理粗放等都能加重灰霉病的发生。 韭菜灰霉病防治方法 ①要选用抗病品种,韭菜品种间对灰霉病的抗性差异较大,如天津黄苗较汉中冬韭的抗病性更强。 ②要注意清洁田园,每次收割以后,要将病叶集中起来,清洁干净,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③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温湿度。低温、高湿易诱发此病,因此在管理上应注意提高室内温度、降低湿度。一般白天气温控制在23~30℃范围内,夜间10~12℃,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下。 ④培养壮苗,注意养茬。多施有机肥,及时追肥、浇水、除草,养好茬,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⑤药剂防治。发病前保护性药剂有20%粉锈宁乳油10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在有利于发病的条件下施用。温室韭菜一般每次收割后盖土前都要喷药,发病初期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速克灵1500倍液,或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药宜在晴天的上午进行。未发病8~10天喷1次,发病后5~6天喷一次,连喷3~4次。如果使用粉锈宁预防,因该药残效期长,用药间隔时间温室10~15天,露地20~25天,而且该药药味较大,在韭菜收割前15天应停止使用。另外,棚室韭菜可选用烟雾法防治,每亩用百菌清烟雾剂250克,或速克灵烟雾剂350~400克,分6个点点燃熏蒸闷一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