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长需肥量 一般每生产稻谷和稻草各500千克要吸收氮(N)6.7~15.8千克,磷(P2O5)3.9~8.1千克,钾(K2O)9.2~26.7千克,N、P2O5、K2O之比约为1∶0.5∶1.5。这些数据未包括稻株根系外渗量和成熟前体内营养元素的淋失量,水稻吸肥总量应高于此值。同一产量水平所吸收的氮、磷、钾养分相差很大,这与栽培地区的产量水平、品种类型、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 水稻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规律 水稻对各种养分的吸收速度均在抽穗前达到最大值,以抽穗为分界线,其后有迅速降低的趋势。在各养分中,以氮、磷、钾的吸收速度最快,即在抽穗前约20天达到最大值,硅的吸收达到最大值最晚。水稻各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因类型不同而有较大差别。双季稻生育期短,特别是大田营养生长期更短,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在移栽后不久就重叠,即在大田出生分蘖的同时开始穗分化,又在穗分化过程中进入分蘖盛期,因而在移栽后2~3个星期形成一个突出的吸肥高峰;单季稻则在移栽后2~3个星期及7~9个星期形成两个吸肥高峰。 从移栽到分蘖终期早稻对氮、磷、钾吸收率高于晚稻;从出穗至结实成熟期,晚稻又高于早稻。但幼穗分化至抽穗期,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吸收养分数量均占吸收总量的一半以上。杂交水稻(品种为南优2号)在分蘖至孕穗这一阶段是三要素吸收量的高峰期。约占吸收总量的80%,对氮、磷、钾的吸收则以幼穗形成期为最多。这个吸肥特点与常规品种类同,不同的是从齐穗至成熟期对三要素吸收较多,约占20%。这可使植株在生育后期维持较高的营养水平,确保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使迟开的弱势花得到充足营养,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磷在稻株中移动性最大,约有4/5可从老叶转移到新叶;氮次之,为2/3;钾的移动性较弱,约为40%。所以,水稻在生长前期氮、磷供应充足,稻叶积累的氮、磷含量就高,当叶片衰老时,大部分养分转移到新器官中,因而后期就不易感到缺乏。钾在体内移动性比氮、磷弱,新器官获得的钾素较少,容易感到钾素不足,应注意钾的供应。 水稻抽穗以后,叶片中的元素有一部分运到谷粒中,但不同元素运转的数量差异很大。氮、磷运转率(指谷粒中养分量占谷粒及稻草养分总量的百分数)较高,约分别达75%和85%,钾的运转率较低,仅为25%左右,因而稻秆中含钾(K2O)量高。养分的运转率受灌浆期营养状况的影响。后期贪青时,氮肥运转率明显降低,仅为40%~50%。杂交稻氮、磷运转率比常规稻低,约分别为65%和70%,钾的运转率更低,只有15%左右,因此,应注意后期钾的供应。 氮、磷、钾对水稻产量的分期效应 分期效应是指某一个生育阶段中,水稻吸收的单位重量的养分(如氮、磷、钾)所能增加的稻谷产量。 氮对水稻产量的分期效应,常有两个峰值,一个是在分蘖期,主要是促进分蘖,增加有效穗;二是在幼穗分化期,主要是增加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第二个峰值出现与否与土壤中氮素的丰缺有关。如果土壤中氮素丰富,一般不出现第二个峰值,说明此时无追氮的必要。反之,土壤氮素不足,此时供氮则有良好效果。 磷对水稻的分期效应只有一个最高值,即在移栽后2~4个星期,4个星期以后的效果明显下降。可见,水稻移栽后2~4个星期,尤其是第二个星期,是水稻需磷的关键时期。 钾对稻谷的分期效应在生育初期高,以后下降,抽穗前又略有回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