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蚜俗称腻虫、蜜虫,为害小麦的主要有麦二叉蚜和麦长管蚜。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麦蚜在一年中的活动情况。 夏天,小麦收获后,麦蚜转移到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上,有的则在田间路边的杂草、自生麦苗上取食。
秋天,麦蚜的以上寄主相继老化死亡,麦蚜便转到了刚出土的麦苗上,并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这时麦蚜多数集中在叶背、叶鞘和心叶处,抽吸小麦汁液。当气温逐渐下降后,麦蚜繁殖的速度也放慢,如果播种时使用了包衣麦种的话,麦蚜的数量就更少。
一次寒流过后,在麦田中就看不到麦蚜的踪迹了,原来此时麦蚜躲到了麦苗的基部及土缝里,凭着祖传下来的本事,不吃不动度过寒冷的冬天。
春天,当气温回升到5℃,麦蚜便从昏睡中苏醒过来,取食、繁殖,这时同秋天一样,数量增加的较慢,非黄矮病流行区,此时不必用药治蚜。
小麦拔节后,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麦蚜种群数量也不断增加,到乳熟灌浆时,麦蚜数量达到高峰。
在麦蚜为害的各个时期,都有麦蚜的天敌在活动。天敌就是天然存在吃害虫的生物。
春天紧随麦蚜之后,以成虫过冬的花大姐也出蛰了,花大姐就是七星瓢虫,红色的外衣上装饰有七个黑点。七星瓢虫是消灭蚜虫的能手,一天能吃掉100多个麦蚜呢。这个行动敏捷的家伙来自哪里?它就是七星瓢虫的幼虫,也是食蚜能手。七星瓢虫一生要经过四个阶段:卵、幼虫、蛹、成虫。
在七星瓢虫之后,其它天敌也加入了食蚜大军的行列。
七星瓢虫的朋友异色瓢虫也来帮忙了,异色瓢虫成虫外衣多种多样,幼虫花斑与七星瓢虫也不同。
蜜蜂飞到麦田来干什么?仔细看一下,这不是蜜蜂而是食蚜蝇,食蚜蝇在麦田中产下卵,幼虫靠吃麦蚜长大,这头食蚜蝇幼虫正在大口大口地吃蚜虫呢。
这头麦蚜看上去怎么又大又硬,而且变成了乳白色?原来它已成了蚜茧蜂繁殖后代的房子和食粮,蚜茧蜂是一种很小的蜂子,将卵产在蚜虫体内,幼虫在其内发育,导致麦蚜死亡。
小麦与油菜等春天开花的十字花科的作物间作,油菜等作物上蚜虫的天敌也会转移到麦株上,而为害十字花科作物的蚜虫是不为害小麦的。因此小麦与油菜等间作,有利于加强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
麦蚜不断繁殖,种群数量不断增加,麦蚜为其天敌提供了生存、繁殖的足够食料,天敌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这反过来又抑制了麦蚜数量的继续增加,使麦蚜为害不致成灾。
但是当小麦已到了抽穗期以后,对小麦蚜虫的防治可就不能掉以轻心了。
这就是麦二叉蚜,这时的温度正适合麦二叉蚜的快速繁殖,麦二叉蚜加快了生儿育女的速度,大部分个体也由下部转移到了中部叶片,一般在背面,恐怕是怕被人发现吧。虽然比较隐蔽,但也留下了蛛丝马迹,中、下部叶片的正面变得油腻腻的,原来这粘粘的、甜甜的油状物是麦蚜排泄的粪便,覆盖在叶面表面,导致霉菌的生长,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籽粒不饱满。在比较干燥时麦二叉蚜的数量增加还要快。小麦灌浆乳熟时,二叉蚜的量将达到高峰。
麦长管蚜喜欢光明,随着小麦的生长,麦长管蚜也逐渐向上部进军,抽穗以后麦长管蚜就转移到了抽出的麦穗上。你看这些麦穗上布满了麦长管蚜。
小麦叶片和幼嫩的麦穗哪经得住这庞大家族的围攻。麦蚜的天敌干什么去了?这时麦蚜的各种天敌仍在忙忙碌碌,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但在这庞大家族的面前,天敌的力量是有限的,此时要想迅速减轻麦蚜的为害,使用杀虫剂是唯一快速有效的措施。在什么时间使用杀虫剂效果最好呢?小麦抽穗到灌浆期,是防治麦蚜的关键时期。具体防治指标是:亩产250公斤的地块百穗小麦的蚜量达600头以上;亩产300公斤的地块达500头以上;亩产350公斤的地块百穗小麦的麦蚜数量达400头以上时,就要及时进行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喷雾,或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用10-12克,兑水50-60公斤喷雾。这些药剂还兼治粘虫、麦叶蜂。
喷药后,为什么麦蚜的天敌瓢虫也不见了?原来喷施了氧化乐果后,不仅杀死了麦蚜,同时也杀死了瓢虫。因此喷雾前应做好调查,如果在大多数瓢虫处于蛹期时喷药,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了,从而就可协调好化学防治与生物控制的关系。辟蚜雾具有选择性,对天敌是安全的,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量使用辟蚜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