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麦区,小麦孕穗至抽穗期,经常受到锈病的侵袭。小麦被锈菌侵染后,叶绿素被破坏,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叶面积减少,后期叶片表面破裂,水分从裂口处大量散失,最终导致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降低。 小麦锈病又称"黄疸","麦疸",不仅发生于北方冬麦区,南方小麦也受其害。锈病是一种流行性强,为害严重的病害。小麦锈病有三种类型:即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这三种类型可以从夏孢子堆的排列方式上加以区别。锈病菌侵入叶片表皮后,在里面繁殖,产生很多夏孢子,形成夏孢子堆。
条锈病的夏孢子堆小,呈鲜黄色,沿叶脉方向排列成虚线状,夏孢子堆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锈病的夏孢子堆中等大小,桔红色,零散排列;秆锈病夏孢子堆大,深褐色,排列不规则。群众对三种锈病总结得好: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夏孢子堆外的表皮破裂,夏孢子大量散露出来,能随风漂到外地为害小麦,所以我们说锈病是气流传播的病害。
小麦锈病发病的后期,锈病菌在夏孢子堆旁边或对面形成黑褐色的冬孢子堆。
北方有些冬麦区,秋苗也会被条锈病菌侵染,但不表现症状,锈病病菌是以菌丝体的形式在麦苗内越冬的。由于冬季温度低,有些菌丝体随叶片一起死亡。种子包衣,对苗期锈病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由于春季干旱少雨,孢子不能侵入叶片。因此小麦孕穗前,北方冬麦区条锈病一般不能严重发生。到了小麦孕穗至抽穗时,条锈病发生的轻重取决于外来菌量:当南部地区条锈病发生严重时,大量夏孢子会随气流向北方传播,如果北方地区四、五月雨水充沛,雨水又滋润了夏孢子,就有利于锈菌的侵入,条锈病在北方会突然大发生。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小麦叶锈病菌既能忍受酷暑,又能度过严寒。小麦收获后,越夏的叶锈病菌在麦田内外的自生麦苗上安了家。秋天自生麦苗上产生的夏孢子又感染秋苗,因此小麦出苗越早,秋苗受叶锈病的为害也越重。
随着小麦的返青,叶锈病的为害也在逐渐加重,但四月底雨水到来之前,叶锈病不能猖獗。到小麦孕穗至抽穗时,大量的雨水为叶锈病菌夏孢子的侵入提供了条件,在本地叶锈病菌和南来叶锈病菌的强大攻势下,小麦就会得叶锈病了。
秆锈病在冬麦区的发生情况与条锈病、叶锈病非常相似。
现在我们已知道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是由气流传播的突发性病害。这三种锈病发生的程度受三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一是小麦孕穗至抽穗期外来菌量的多少;二是适宜发病期雨水的多少;三是栽培品种的抗性。在这三个因素中,能够人为控制的只有品种。在雨水多,外来菌量又多的年份,品种抗病性是决定锈病发生程度的基本条件。如果栽培的是抗性品种,小麦受锈病为害也轻。我们在第一集中讲到的要选用抗病品种就是这个道理。种子包衣只能减轻锈病对秋苗的为害,而对后期的锈病起不到控制作用。
小麦在孕穗或者抽穗期,锈病发生了,难道就毫无办法挽回损失吗?不是的。
小麦拔节后,在锈病发生初期,或者植保部门预测当地锈病将大发生时,可用粉锈宁叶面喷雾进行防治。田间发病初期指的是拔节到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2%,孕穗到抽穗期叶锈病病叶率达5-10%。这时每亩用50毫升20%粉锈宁乳油,或者用60-75克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兑水50-60公斤,田间喷雾。
孕穗抽穗期使用粉锈宁时,可与麦蚜的防治相结合,粉锈宁与氧化乐果或抗蚜威(辟蚜雾)混合使用,可以减少用工,降低防治成本。
小麦收获后,消灭自生麦苗,到秋季,叶锈病的发生也会减轻。
加强栽培管理对锈病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适当晚播,秋苗受锈菌侵染的机会减少,条锈病、叶锈病的发生明显减轻。前面我们已讲过,适当晚播还会减少麦蚜、灰飞虱向麦田的迁入量,达到控虫防病的目的。
锈病在相关地区的发生情况,可预报本地锈病的发生动态。
条锈病菌耐低温但不耐高温。华北地区冬小麦收获后,当气温升到23℃以上时,大量的条锈病菌死亡,剩余部分则随气流传到西北高原,侵染当地的春小麦。当春小麦收获后,夏孢子再通过气流传回华北地区,侵染秋播的冬小麦。
叶锈病菌可在华北地区越冬,但越冬的冬孢子大量死亡,因而早春叶锈病在田间很少见到。随着温度的升高,叶锈病越来越严重,3月下旬后逐渐成灾。
秆锈病菌喜温但不耐寒,只能在南方冬麦区越冬。来年早春通过气流传到华北地区,侵染当地的冬小麦。 |